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卖药”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5年07月05日版次:02
| 漫谈 |
  新闻背景:为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市场监管总局和中国消费者协会7月2日联合发布消费提示,防范私域直播间诱导老年人购买药品保健品。私域直播间常通过封闭场景实施情感营销,如以“亲情关怀”“健康咨询”“专家讲座”等名义,违规使用“包治百病”“根治慢性病”“替代药物治疗”等用语,或通过宣称“专家推荐”“祖传秘方”“老干部专用”等进行虚假权威背书,利用“限时秒杀”“最后优惠”制造消费焦虑,或以“无效退款”“无毒副作用”等承诺欺骗消费者。(7月2日新华社)
  @周山吟:涉老诈骗案件呈现出事由多样、手段专业和损害巨大等特点,性质恶劣、危害性强。铲除养老诈骗的滋生土壤,必须根据其特点开展工作、完善机制。公安部强化线索摸排、广泛发动群众举报,结合常态化扫黑除恶依法严惩;最高法依法从严惩处、加大经济处罚力度进行严厉制裁;最高检加大追诉力度、注重发挥“捕诉一体”优势,集中返还涉案资金。打击养老诈骗犯罪行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系统性的治理措施。公检法三方协同发力、齐头并进,建立健全法律治理的长效机制,有助于以有效的制度安排护佑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打击养老诈骗,不仅要有制度治理的刚性,还应有人文关怀的柔性。加强社会关注和家庭关爱十分必要,社会层面可以联合居委会、物业、家属等完善老人基本信息,及时发布风险提示,开展反诈宣讲;家庭层面既倡导子女多关爱、多陪伴,又可适度加强反诈知识普及。以亲情、温情、真情挤压“行骗空间”,用细心、耐心、热心铸成情感护盾,就能进一步筑牢全社会防诈反诈堤坝、进一步形成爱老敬老的良好风尚。
  @伏特:一些无良商家仅仅看到老年人保健市场空间巨大,却无意于真正研究产品,一门心思通过营销甚至传销等方式精准“忽悠”“诈骗”。比如,有的商家针对老年人接收信息和消费的习惯,以线上直播、线下门店推销、农村医疗场所售卖等方式逃避监管大肆推销,甚至专门选择年轻人外出工作的时候对老年人进行精准投放。由于老年人辨别能力减弱,销售人员又爱打感情牌、健康牌,老年人经不住劝说就可能被骗。
  严厉打击以保健名义诓骗老年人的行为意义重大,迫在眉睫。据了解,部分网络平台上,相关投诉数量巨大。保护好老人的利益,守护好老人的身体健康需求,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让保健品“助老”不“坑老”,应在源头上加强对保健品生产厂商的监控和管制。应建立完善的处置问题线索,畅通举报渠道,举报一起就处理一起,推动市场监管与群众监督相衔接,有效打击涉老保健品欺诈。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