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豪宅里慰问贫困生?此戏不可重演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5年07月08日版次:02
  近日,福建莆田一小学发布的慰问贫困生宣传文章引发热议。有网友质疑:相关文章配发的现场图片显示,该名贫困生家中装修豪华,不像是条件困难的家庭。
  对此,莆田市湄洲湾北岸经济开发区教育局工作人员回应称,该学生确实是贫困生,只不过寄宿在亲戚家中,照片是在亲戚家里拍摄的。7月2日,涉事学校发表声明称,该生家庭系农村低保户,家庭收入主要靠其母亲务农维持。
  当学校将“特殊学生”“舅舅家”等模糊表述抛向舆论场,实际上是在用“技术性解释”掩盖问题的本质:贫困生认定的透明度不足、信息核查的机制缺位,以及对公共资源分配的监管乏力。更令人愤怒的是,学校竟将贫困生的家庭隐私作为“公关话术”的工具,试图用“廉租房”“母亲务农”等标签来抵消公众对“豪宅”的质疑。这种将复杂社会问题简单化、符号化的处理方式,恰恰暴露了教育机构在面对舆情时的短视与傲慢。
  莆田事件并非孤例。从浙大贫困生晒旅游照被取消资格,到南京高校学生“不敢买50元衣服”的自述,贫困生认定的困境始终如影随形。当前的认定机制依赖静态的户籍证明和纸质材料,却难以捕捉家庭经济状况的动态变化。一个孩子可能因亲属的短暂接济而改善生活条件,也可能因突发变故陷入更深的困境。如果仅以“低保户”“廉租房”等标签作为唯一标准,不仅会错失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还可能让贫困生陷入“表演性贫困”的羞辱。
  更值得警惕的是,贫困生身份的“标签化”正在制造新的不公。当学校将受助学生置于聚光灯下,他们不仅面临同学的异样目光,更可能因隐私泄露而遭受网络暴力。这种“公开施舍”的仪式感,本质上是对受助者人格尊严的践踏。正如新京报评论所言:“真正的教育关怀永远静水深流,何需用镜头向全世界宣告?”
  莆田事件的发酵,暴露出教育系统对“宣传欲”的失控。在绩效考核和政绩展示的压力下,学校将贫困生慰问异化为“拍照留痕”“发布推文”的流程化操作,甚至不惜用学生的隐私换取“爱心”宣传的流量。这种功利主义的思维,扭曲了教育的本质,让公共资源的分配沦为一场“高级黑”。
  相比之下,一些高校的“隐形帮扶”模式更值得借鉴: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消费记录,悄悄将助学金打入账户;设立“隐形奖学金”,避免公开表彰对贫困生造成二次伤害。这些做法既维护了学生的尊严,也体现了教育的人文关怀。
  要走出贫困生认定与帮扶的困局,需要在制度层面建立动态化的贫困监测机制,综合家庭收入、负债情况、突发变故等因素,构建科学的评估体系。
  教育公平关乎资源的分配,更关乎对学生的尊重。期待有一天,学校不再将贫困生视为“宣传素材”,而是以平等、隐秘的方式传递温暖,到那时教育的公信力才能真正回归初心。
(作者:黄思成,时评人)

下一篇:“偷税骗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