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兴宁:千年茶韵 单丛茶香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5年07月08日版次:06

  随着产业升级,兴宁单丛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商标。

  得闲饮茶,不闲也饮茶,兴宁人的生活与茶叶早已难舍难分。
  粤北山区,距单丛茶名产地潮州106千米的梅州兴宁,虽低调却底蕴深厚,“中国单丛茶之乡”的美称便是最好的注脚。沸水入杯,茶香袅袅间,升腾的是兴宁传承千年的茶文底蕴——茶是文化,是生活,茶汤滋润了兴宁人的唇舌,也浇灌着这片土地生出青翠的财富之树,荫蔽着代代茶人繁衍生息。
  兴宁自古便是茶叶生产盛地。这里地处山区,属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0.4℃,日照充足,土壤多呈酸性,为茶树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主要产区径南镇,茶农何苑珍每日伴着朝阳在200亩有机茶山中劳作,“我们这里土壤矿物质丰富,尤其富含硒元素,所产茶叶口感甘醇爽滑。”高山云雾滋养下,兴宁茶叶条索紧结,滋味醇厚,在大湾区拥有广泛受众。
  兴宁种茶饮茶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800至1000年,梅县出土的唐代青釉茶具,印证着千年前当地人以茶会友的生活图景。明代,龙北镇茶区被划为官田,所产绿茶品质上乘,一度走出国门,成为东南亚富贵之家的桌上珍品。清代,官田绿茶更获“嘉应州八大名茶之一”的美誉,兴宁茶区声名鹊起。
  上世纪70年代,在政府组织下,兴宁相继建立起一批国营茶场,南蛇岗茶林场便是其中的典范。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活了茶农热情,全市建成18个名优茶生产基地和23座茶叶加工厂。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兴宁从饶平引入单丛茶种,黄蜂窝、宝山等茶场陆续建立,单丛茶产业初见规模。“90年代,单丛茶在本地掀起热潮,很多种茶世家从绿茶转型至单丛。”兴宁茶叶协会会长杜坤发说,单丛茶附加值更高,有效带动了本地经济。1997年,在北京国际茶业展览会上,梅州获“中国单丛茶之乡”称号,兴宁单丛斩获金奖,自此在业内崭露头角。
  作为“世界客都”属地,客家文化深刻融入兴宁茶俗。茶叶在当地被称为“茶米”,足见其地位之重。客家擂茶堪称古代饮茶法的活化石,将茶叶、芝麻等原料擂成粉末后冲饮;婚庆时以甜茶待客,寓意生活美满。“兴宁的小饭馆可以没有酒,但必有功夫茶具。”传承人李坚华说,以茶代酒是客家文化的常态。中秋“接月华”习俗中,人们摆上香茶祭拜月亮,之后围坐饮茶赏月,共享天伦。客家采茶戏更是以“茶篮灯”“矮子步”等元素,演绎着茶与生活的羁绊。
  如今,兴宁现有茶园4万余亩,主要分布在径南、合水等镇,以白叶单丛、梅占等品种为主。2022年,全市生产成品茶6000余吨,毛茶产值超10亿元,单丛茶贡献了75%的产值。随着产业升级,兴宁单丛茶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同时,黄蜂窝茶山等茶文旅项目兴起,通过三产融合赋能乡村振兴,让千年茶韵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吴思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