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懒惰哲学趣话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5年07月10日版次:12
| 经典赏析 |
  当两种格格不入的价值观体系和幸福评判标准在一个平静的港口狭路相逢,会迸发出怎样的智慧火花呢?《懒惰哲学趣话》这篇散文就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蕴含哲理、发人深省的故事。
  《懒惰哲学趣话》是德国作家海因里希·伯尔创作的哲理散文,收录于其散文作品集,以二战后德国经济复苏时期的社会心理矛盾为背景。作品通过欧洲西海岸渔港的场景展开,聚焦游客与渔夫的对话:游客以现代效率观念劝说渔夫捕鱼致富,渔夫则安于现状,满足于即时享受,两者的观念碰撞揭示了物质追求与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之对立。
  文中的渔夫和游客对于幸福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界定和判断标准,但是令人感到非常意外的是他们最终所要追求的幸福其实是完全相同的,即“悠然自得地坐在港口打盹儿”,可谓是戏剧性的殊途同归。
  游客的逻辑是“只要好好干一阵,有朝一日就可以不用再干活了”,所以他提出了自己的幸福设想,认为只有物质上的富足才能够带来精神上的幸福感,他希望通过不断努力工作来获得更多的物质财富,最终逍遥地退休,安逸地享受阳光和沙滩;而渔夫的逻辑则是每天只维持基本的需求就够了,不奢求太多的物质享受,在这种安贫乐道中享受轻松惬意的时光。从结果来说两者所追求的生活是一致的,那就是过闲逸洒脱的轻松生活,但实现的过程则截然不同。虽说两人对于幸福生活的追求是一致的,但是从本质上说又完全不同,就在这种矛盾的统一体中,表达出了作者想要表现的价值观,也就是懒惰哲学的思考。
  伯尔采用寓言式叙事,以白描手法勾勒人物形象,利用戏剧性对话凸显主题。游客象征工业化社会对“进步”的盲目推崇,渔夫则代表返璞归真的生存智慧,两者语言风格形成“庄谐互现”的张力。
  在文中作者并没有直接表达出这两种思想他更赞同哪一个,但是他在文章结尾处却留给读者一点线索和启示,那就是“对于这位衣衫寒伧的渔夫的同情,此刻在他心里已经烟消云散,剩下的只是一丝羡慕”,如此来看作者的倾向性就不难琢磨了。
  海因里希·伯尔,德国作家,197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其代表作有小说《列车正点到达》《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勃罗姆》等。伯尔二战时曾负过伤,当过俘虏,对法西斯的侵略战争深恶痛绝。在早期作品中,伯尔审视纳粹主义的恐怖统治,看到战争和政治力量给普通民众带来的毫无意义的苦难。在后期作品中,他猛烈抨击经济繁荣下的道德沦丧,批评社会和宗教机构的专横和虚伪,被称为“德国的良心”。         □偶数

上一篇:“长板”与“短板”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