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02版: 评论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绿色通道”不能通往“死胡同”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5年07月12日
版次:
02
7月7日,四川乐山至雅安高速公路符溪收费站上演了一场“蔬菜身份之争”。一名司机运输韭菜花通过收费站时,起初声称所载为在免费目录内的“蒜薹”,在被工作人员识破后改口为“韭菜花”,最终确认为不在免费目录内的“韭菜花”。双方争执后,司机缴纳28元通行费并将事件曝光网络。随后,事件出现反转,收费站最终决定退还通行费,理由是“属于绿通项目”。
这场荒诞的“蔬菜身份之争”,并非个例,而是政策设计滞后与执行失序的集中暴发。交通运输部《鲜活农产品品种目录》自2009年发布后,16年间仅在2010年小幅扩充,此后再未系统性更新。当蒜薹作为百合科葱属植物稳居免费名单时,形态与用途相似的韭菜花却因名称差异被排除在外。事实上,韭菜花早在2013年商务部行业标准中已被赋予独立编码,成为标准化流通的农产品。政策制定者却仍固守“白名单”思维,将新兴品类拒之门外。
政策滞后带来的不只是目录与市场的脱节,更是基层执行的混乱。涉事司机“多年运输未被收费”的说法并非孤例,多地收费站对边缘品类存在“弹性执行”:有的基于地方惯例放宽标准,有的因缺乏验证工具而随意判断。在本案中,收费站从坚决收费到退还费用的反复横跳,某种程度上折射出基层人员在“合法”与“合情”之间的两难。
更值得警惕的是,政策执行的“弹性空间”正在吞噬制度公信力。若严格依法,韭菜花本不在绿通目录内;但若考虑民生需求,其与蒜薹的相似性又令人质疑政策合理性。这种“合法”与“合情”的矛盾,本应通过制度更新解决,而非依赖基层人员的主观裁量。试想,今日韭菜花被“破例”认定为绿通,明日其他争议品类是否也会面临类似“例外”?
破解困局的关键,在于推动政策从“一刀切”走向“动态适配”。首先,必须建立《鲜活农产品品种目录》的常态化更新机制。交通运输部应联合农业部门,定期开展市场调研,将符合“保鲜需求高、种植规模大、民生关联度强”特征的新兴品类及时纳入目录。可借鉴欧盟“负面清单”模式,将“目录外农产品”默认视为绿通产品,除非明确禁止,从而减少“挂一漏万”的争议。
其次,需重塑执行的技术支撑体系。当前收费站依赖人工经验判断货物品类,导致“韭菜花”与“蒜薹”之争屡见不鲜。未来可通过AI图像识别技术、建立农产品数据库等方式,实现精准核验,减少人为误差。同时,加强收费员专业培训,使其不仅熟记目录条文,更能理解“鲜活”标准的核心逻辑,避免陷入“唯名称论”的误区。
绿通政策的初衷,是让鲜活农产品“跑得更快、卖得更好”,但若不能推动制度更新、技术适配与执行规范,所谓的“绿色通道”只会成为困住农民与基层的“死胡同”。除了做好上述两点举措,接下来,交通运输部应通过行业协会、物流平台等渠道,向司机推送清晰的目录清单与解读案例,消除认知鸿沟。对于争议性产品,可建立“线上申诉+专家复核”的快速响应机制,避免矛盾激化为舆情事件。
(作者:叶雨,时评人)
上一篇:
下一篇:
“就业歧视”
上一篇:
下一篇:
“就业歧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