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02版: 评论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就业歧视”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5年07月12日
版次:
02
| 漫谈 |
新闻背景:日前,一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吐槽称,贵州一公司在招聘中要求求职者先进行550道题的MBTI人格类型测试。记者以求职者身份实测招聘流程,HR明确表示,“公司要内向(I)的人,E(外向)人肯定不要,E人跳槽(几率)高”。该条报道引发网友热议:“这算新的就业歧视吗?”(上游新闻)
@韩静:我国《劳动法》和《就业促进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招用人员,应当向劳动者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公平的就业条件,不得实施就业歧视。拒录“E”人,这本质上和年龄、地域、性别等隐形就业歧视截然不同。
对于企业而言,使用MBTI的目的在于更好了解求职者,为其安排更适合的工作岗位。若过度依赖,可能会失去许多潜在人才,并且败坏自己的口碑。无论如何,选拔人才应秉持全面、科学、公正的原则,回归对求职者专业技能、发展潜力、综合素质的整体考量。
某社交平台上,“如何在公司面试做性格测试保证不被淘汰”的经验帖浏览量居高不下。有人会为了求职而“爆改”性格,还有人不惜花高价买一份“稳过”攻略。迷信性格测试,徒增求职焦虑。长此以往,必将助长虚假与功利的不良风气。
于个体而言,每个人都独一无二,不要被性格测试左右,也不要急着把自己装进框里。于社会而言,每个人凭真本事公平获得机会,社会活力与效率才会真正释放。
@周斌:无论外向或内向,衡量一名求职者适不适合岗位要求的基本标准,仍是其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的整体考量,而非“一棒子打死”。
据媒体报道显示,目前国内就业歧视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中明确标注“限男性”或“女性需已婚已育”,将性别和婚育状况作为筛选条件;有的企业以“35岁门槛”将经验丰富的中年求职者拒之门外;还有的因求职者的户籍、学历背景甚至外貌等因素随意设限。这些行为不仅侵犯了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对于企业而言,也失去了许多潜在的人才,还有可能败坏自己的口碑。
要根治就业歧视,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一个文明的社会,必然是一个机会平等的社会。当每个人都能凭能力公平获得机会时,社会的活力与效率才会真正释放。
上一篇:
“绿色通道”不能通往“死胡同”
下一篇:
我们为何在意全国能否吃上新鲜荔枝
上一篇:
“绿色通道”不能通往“死胡同”
下一篇:
我们为何在意全国能否吃上新鲜荔枝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