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21版:文化室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蜈蚣舞



南方报业新闻 时间: 2008年03月20日 来源: 南方农村报
作者:


■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
  澄海是粤东早期对外移民港口,也是红头船的故乡。当时游神赛会之风甚盛,民间动物舞蹈也应运而生。蜈蚣舞起源于清同治至光绪年间,由西门乡人陈成锦与好友石文勇首创。
  清光绪年间,西门乡民间艺人陈成锦等人,目睹蜈蚣爬行生动有趣,萌发了创作蜈蚣舞的灵感。这种大胆的想象,得到同好的支持,几经探讨,设计制作出可供舞蹈的蜈蚣躯壳及酷似蜈蚣爬行的舞蹈动作,演出后果然备受欢迎。一百多年来,历经几代人的改进加工,终于成为今天闻名遐迩的民间广场舞蹈蜈蚣舞。 
  蜈蚣全长22米,分头、身、尾三部分组成,身躯用硬、软28八节布框衔接而成,屈伸自如。在广场表演时,由一人擎彩珠带引,执蜈蚣舞蹈的艺人共15人藏身于蜈蚣腹下,弯腰屈腿,运用民间熟悉的“双下堂”、“丁字马”、“弓步”、“观音坐莲”等动作操纵整条蜈蚣蜿蜒穿梭,矫健起舞。并变化出“2”、“3”、“6”、“7”、“8”、“水波纹”、“盘梅花点”等造型。舞蜈蚣的艺人身穿短袖文化衬衣,黄色裤,腰缠绿带,小腿扎绑带,左红右绿,足穿轻便鞋。舞彩珠的艺人头扎英雄巾,显得十分威武。表演时还用潮州大锣鼓队伴奏,地方特色浓郁。蜈蚣舞在广场表演,舞者操纵蜈蚣蜿蜒爬行,惟妙惟肖地模仿蜈蚣的形态、习性,表现出一种强烈、稳健、磅礴的气概。蜈蚣舞融音乐、舞蹈、武术于一体,观赏性强,场面壮观。
  蜈蚣舞曾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多次应邀赴海内外献演。1937年赴香港参加庆祝英皇乔治六世加冕盛会,轰动香江。特别是夜间表演时,偌大的蜈蚣俯仰穿梭,两眼绿光闪耀,躯体通明透亮,恰似剪刀形的红尾巴高高擎起,摇摆自如,加上鼓乐伴奏,焰火助威,近200人登场,宏伟壮观。   □孙海茵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闻信息中心制作 --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154
未经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闻信息中心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