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龙 1895年孙中山约集陆皓东等人准备广州起义,孙中山觉得革命成功指日可待,有必要准备一面国旗,并希望陆皓东筹办此事。陆皓东自幼聪慧过人,能工善画。很快陆皓东即将一面旗帜的样式交给孙中山,孙对此旗帜大加赞赏,这就是第一面青天白日旗。陆向孙中山解释这面旗帜的设计思路说,“青天白日”意味着自由平等和正大光明,体现了西方的自由民主观念,在“白日”的四周还有12个角(又名叉光)如太阳光之辐射状,陆说此正对应着地球上一昼夜的12个时辰,也即与中国传统的“地支”相应。孙中山对陆皓东的设计赞叹不已,当即表示采用。 青天白日旗首次用于战场上是1900年的惠州起义。这次起义给这面旗帜带来无尚的光荣。领导这次起义的大将黄福、先锋黄耀廷率领敢死队员200人,连续作战20多天,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杀得清军胆战心惊。 1905年同盟会在东京成立,由于此前青天白日旗已用于战场,革命党人认为此旗容易被认为是军旗,因此有必要再制定一面真正的国旗。1906年,革命党人专门召集会议商讨国旗问题,会上廖仲恺提议用带“井”字的大红旗为国旗,廖认为“井字旗”有“井田”之意,意味着革命党人能让人民过上“人人皆有田可耕”的好生活。黄兴也赞成廖的提议,并认为“此旗(青天白日旗)形式不美,且与日本太阳旗相近,有日本并华之嫌”,还有人提议用五色旗、十八星旗等等,但是所有的建议都被孙中山拒绝。 孙坚持认为“此旗为陆皓东所发明,兴中会诸先烈及惠州革命军将士先后为此旗献血,不可不留作纪念”,并说“我在南洋所见所闻,托命于此旗者数万人,如欲毁弃此旗,先摈绝于我”。黄兴也不甘示弱,愤怒地表示,如果孙中山固执地坚持用青天白日旗,他就要脱离同盟会,最后还是刘揆一出面打圆场,此事才告一段落。 冷静下来的孙中山提议与黄兴再商量,孙表示可以用三色旗即“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取代青天白日旗,将原来的带12道叉光的“白日”移到旗帜的左上角,占整面旗帜的四分之一,蓝底上其余四分之三为红色。为何孙中山愿意使用三色旗?红色是血的颜色,象征着愿为革命而流血,蓝色是天空的颜色,象征着公正平等,白色是清洁之色,意味着博爱。三色在一起就是自由、平等和博爱,正与孙中山等人所倡导的三民主义相吻合,孙的提议得到众人的认可,三色旗因此取代青天白日旗成为国旗,而青天白日旗则正式成为革命军军旗。 此后青天白日旗与三色旗一道多次亮相于战场,起义虽多败绩,但两面旗帜却受到广泛的关注。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各省纷纷独立,由于事先并没有作统一的安排和部署,所以在各地独立后并没有使用统一的三色旗为国旗,首义的武昌革命军使用的就是十八星旗,所以在后来讨论国旗时又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最后,五色旗取代三色旗成为国旗,而青天白日旗的地位进一步下降,此事令孙中山苦恼不已。 1920年11月25日,孙中山在广州重组军政府,当即宣布废除五色旗,以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中华民国国旗。但好景不长,此旗很快又被陈炯明废除。1923年2月孙中山终于将陈炯明击败,孙回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举行隆重的阅兵授旗仪式,重新恢复青天白日满地红旗的国旗地位。 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北伐军势如破竹,迅速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而北洋政府悬挂多年的五色旗也逐渐被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所取代。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并宣布于18日成立南京国民政府。政府成立后,蒋介石为了显示其“正统”地位,表示遵照孙先生遗志,宣布恢复使用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南京国民政府的国旗,青天白日旗为党旗。 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东北愿意更易旗帜,接受三民主义。至此,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最终成为名副其实的“国旗”。一直到蒋介石政权败逃台湾,此旗一直是中华民国的国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