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18版:民生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连平忠信镇农房改造示范点工作有始无终
灾民新村烂尾4年 集资农户租房度日



南方报业新闻 时间: 2009年06月18日 来源: 南方农村报
作者:苏晓璇

  烂尾的灾后重建房区,除小部分有人入住,大部分房屋闲置,成了堆放柴草的地方。

  □文/图 本报记者 苏晓璇

  46岁的吴伟强每当看到别人一家其乐融融地生活时,心里总会觉得特别落寞,他至今连个栖身的地方都没有。
  4年前,他所在的连平忠信镇柘陂村遭遇特大洪灾。灾难过后,他把一生的积蓄全部押到忠信镇政府牵头的灾后农房重建上。谁知,换来的却是无尽的等待和煎熬。
如火如荼建新村
  2005年6月,一场特大暴雨袭击河源。这次据称“400年一遇”的高强度降水,让很多老百姓措手不及。据河源市统计,洪灾中有10034户农民的房屋全部倒塌或成了不能住人的严重危房,必须重建。于是,在洪灾过后,当地各县区、乡镇积极发动群众,多方筹集资金,统一规划建新村。当时,全市共选定新建灾民新村30个。作为新丰江水库的移民村,受灾较重的柘陂村上新屋村小组被列为灾后重建农房改造示范点。
  一听说政府帮忙建新房,上新屋村民热情高涨。由忠信镇政府牵头,共有36户响应号召,参加灾后统一重建,其中8户为全倒户。除了政府拨给的每户5000元建房补助款(全倒户1万),每户还将1800元/人的移民补助款和建房基础款3000元都交了上去。“余下的钱说是建好房再补差价。”村民吴建和告诉记者。
  很快,这项民心工程在村民的期盼中动工了。选址、规划、拆旧房,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旧房子拆了之后,一部分无房可住的村民在重建区旁临时搭起棚屋,住了进去。吴伟强则借住别人家。
  为了让受灾群众尽快住进新房,河源市政府作出决定:各县区须在当年国庆前,分四次通报重建进展。第一次为8月15日,重建户动工率达85%以上;第二次为9月1日,重建户一层封顶率达85%以上;第三次为9月15日,竣工率达85%以上;第四次为9月30日,入住新房率达90%以上。连续两次通报达不到要求的县区,其主要领导将被通报批评。为此,各地都不舍昼夜积极赶工,灾后重建工作如火如荼。
  吴伟强每天和部分村民一起去工地帮忙。看着房子一天天建起,每个人的喜悦之情都挂在脸上。他心里也琢磨着,建了新房后该成个家了。
镇府撤出村民抢房
  当年8月,全村就已有8套房子建成并装修好。镇政府安排一部分村民暂时入住。
  忠信镇灾后重建的速度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不久之后,镇政府提出,将该村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范点。这让村民们更加欢欣鼓舞。
  然而,真正实施的时候,镇政府却遇到了预想不到的困难。为了新农村示范点的整体建设效果,统一重建区前的两排老房子必须拆除。这就涉及了另外一些村民的利益。
  这两排老房子的主人,有的已搬到城镇居住,逢年过节回来,就靠老房子落脚。他们不同意拆旧房。新农村示范点的建设虽然得到大部分村民的支持,但由于这小部分村民的反对,忠信镇政府在协调无果的情况下,做出了撤销上新屋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的决定。
  当时已是11月,重建工程已完成两批共计24套房的建设,还剩最后12套在建。随着镇政府宣告撤出,工程也因为无人协调和资金问题陷入困境。
  与此同时,由于无人监管,已经住进新房的人不愿搬出,当初说好房建成后该补交的差价也有人想赖账。其他出了钱的农户也纷纷抢着住进去或先把房子占住。动作快的,最多有人占了6间。动作慢的,则什么也没得到。
  没交钱的人住进了新房,交了钱的人反而没房住。一下子,全乱了套,村干部也傻了眼,束手无策。
  此后,村民们多次请求上级政府协助解决新房的分配问题,却一直没有等来结果。事情一拖就是4年。
烂尾项目何去何从
  没有房住的吴伟强不好意思长期住在别人家里,只好收拾包袱外出打工。如今,他孤身一人住在小招待所,每月房租100多元。和他一样情况的,给了钱却得不到房子的,村里还有7户人。他们或住在临时建筑,或搬进了破旧的老屋。
  6月12日,记者在上新屋统一规划的重建区看到,3行排列整齐的红砖房只住进了小部分人家。大部分房子荒废闲置,成了堆积木柴的地方。在最后一区,那些建了一半还未封顶的房子和已被杂草覆盖的打好地基却还没动工的土地,显露着荒凉。
  而目前住在新房的10来户人家,也表示住得并不安心。“我们并不是真的想抢住,但当时的情况,如果不抢,可能什么都没有了。”村民老吴表达了这样的无奈。
  “如果不是政府当初撒手不管,也不至于造成今天的局面。”他抱怨道。4年来,村民每天都盼着政府赶紧把这事解决了。他们甚至自己制定出了“上新屋灾后重建房屋分配方案”,就等有人落实,化解这个让村民揪心的烦恼事。
  12日下午,在接受南方农村报记者采访时,忠信镇镇长何振平说道,灾后重建和新农村示范点本来是政府想为村民做实事,但一部分村民却不支持,导致工作开展不下去,所以才撤了点。
  至于当时为何撒手不管,当初负责这项工程的副镇长则表示,很多事情说不清。
  何振平解释,该村新房无法分配,主要因为镇里当初并没有掌握村民的筹资情况,无法做出合理安排。当时,交给当地村干部协调处理,谁料主事的村主任又过了世,上新屋的小组长又处理不了。因为这事,又导致上新屋的换届难产。
  他接着说,今年上新屋的小组长和村民代表终于选出来了,目前已让新任村干部把情况调查清楚。同时他承诺,镇里将根据实际情况尽快协调处理好此事。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闻信息中心制作 --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154
未经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闻信息中心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