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19版:医疗卫生·乡村医生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一村设五站 站站争补贴
我省村卫生站数量持续增加引发新问题


南方报业新闻 时间: 2009年06月18日 来源: 南方农村报
作者:朱雄慧

  漫画:红枣

  □本报记者 朱雄慧

  2009年6月14日,中午时分,烈日炎炎。科德村新村卫生站冷冷清清,偶尔有村民来看病,村医李仲顺从药房出来,看完后,又走回药房,在折叠椅上休息。
  科德村地处高要市南岸街道近郊,本地人口2900人,分成10个自然村,新村是科德村的自然村之一。自2008年7月开始,科德村正式挂牌营业的卫生站从原来的3个升至5个,原本格局稳定的三角关系发生了微妙变化。今年5月,去年财政补助款项终于到了村医账户,三名干了二十几年的老村医面临新的抉择:是否将补贴均分给刚刚取得从业资格的两名女村医。
村医增引发分歧
  2006年后,随着村里最后一名第一代赤脚医生的退场,村中余下的三名村医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这三人都是从80年代初期开始在村里行医,都取得了乡村医生资格,都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甚至连年收入都差不多。因此,2007年,当一万元到账时,平分,谁都没有异议。
  但局势一年后开始出现变化。科德村两名女村医取得国家承认的中专学历,向高要市卫生局申请合法营业,并在2008年7月1日取得卫生主管部门颁发的《广东省医疗机构诊疗科目核定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这意味着,她们获得了和原来三名村医平等的资格。
  今年5月,当村医补贴发下来的时候,两位新村医要求共享。但三名老村医持不同的态度:一种认为,这次发放的补贴是2008年的村医补贴,而两间新卫生站成立仅半年,不该享受平分补贴的待遇;另一种则觉得,平分补贴也可以接受。村医陈灶南说:“平分没问题,大家开心就行。都是在村里做医生,这钱本来就是为了鼓励大家做医生的嘛。”
卫生站处境艰难
  科德村村委会主任李瑞权告诉记者,科德村本地人口有2900多,由于地处南岸街道近郊,工厂较多,外来人口也多,住在本村的外来人口估计有1000多人,总人口4000多人。
  因此,有相当部分外地人到卫生站看病,各个卫生站的地理位置不同有所差别,村医钟玉英的病人就有一半是外地人。
  然而,村医李仲顺告诉记者,今年卫生站的经营比往年差,他将生意差归结为三点:校医厂医分走了部分病人,卫生院报销比例高吸引了更多病人,卫生站和诊所太多。
  其他村医也表示,卫生站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挤压,村里附近有几家诊所,去年又开多了一家,有些挂着卫生院门诊部的招牌,可以在诊所内打吊针,而卫生站不能打吊针。一名村医说:“不少村民都喜欢打针,不喜欢吃药,因为打针见效快。”
  由于生存空间的挤压,每个村医的收入仅够维持生存。村里五个卫生站的收入都差不多,每年约1.5万元的营业额,而场地、电费、水费等成本却很高。万元补助若分到每个村医手里只有2000元,这点钱连给村医提供进修的资助都不够。“维持现状,我不想再学习了。他们说要考执业助理医师,我不管了。”李仲顺说。
卫生院态度明确
  新村医钟玉群向南岸卫生院表达了自己分享补贴的要求。6月16日,南岸卫生院党委书记尹细明告诉记者,卫生院的态度很明确,补贴应该五名村医平分。因为挂牌后,新成立的卫生院同样分担了村里的卫生防疫工作,承担了卫生院下派的各种工作,不分补贴给她们不公平。
  据尹细明透露,南岸街道有此分歧的不仅包括科德村,乌榕村和科德村也有类似情况。卫生院统一决定,补贴应由新老村医平分。“卫生院和村委会沟通过,获得了他们的赞同,将这个处理方法向街道办主管领导汇报后也得到了肯定,我们这几天就会把村医召集过来解决。”
  据了解,自2006年后,我省村卫生站数量每年都有增加,仅2008年就增加了2747个卫生站,比2007年增加了11.2%,如何评价新卫生站的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合理分配“一村一万”的财政补助,成为村医主管领导必须面对的新问题。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闻信息中心制作 --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154
未经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闻信息中心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