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者
作为全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试点,平远启动实施农保制度3个月来,开局良好,参保率已达30%。据了解,广东省将在下半年全面启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争取2009年底参保率达到20%,计划用3年时间实现农保制度全覆盖(据7月11日《南方农村报》第1版)。 中国正处在应对老龄化危机的十字路口。据预测,到204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将达到峰值,届时60岁以上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1/3,65岁及以上的老人将占到总人口的1/4。如果考虑到城市化高速推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的叠加因素,毫无疑问,农村人口老龄化及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比城镇更令人担忧。根据国际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经验,一个社会老龄化高峰到来之前的20-30年,是储蓄积累养老基金的最佳时期。若从这个角度观察,当下从中央到地方积极推进的农保制度试点,是恰逢其时,但更是时不我待。 财政出资启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倍感欣慰的同时,我们也应清楚地认识到,家庭养老、土地养老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仍旧是农民养老的主要形式。“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是建立农保制度的总方针,平远试点3个月来的情况也已佐证:一次性缴交15年保费,次月即可领取低至50元高至百余元的养老金,在广大农民看来,现行的农保制度与其说是一种福利保障制度,毋宁说是一项“只赚不赔的投资”。很显然,这一制度目前更多定位为克服老年贫困,其实际的保障功能还很有限。也就是说,即使3年后南粤农民全部被纳入农保体系,这距离摒弃养儿防老、全面实现国家养老的目标尚远,仍须政府不断加大投入,拉近城乡间的福利落差。 平远在试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一样,农保基金通过“杀青补老”的方式实现运转平衡,年轻人因受益期遥远而出现逆选择,普遍参保热情不高,这直接威胁此项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平远已经有三成应保人群参保,但超过半数是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而年轻人多持观望态度;其二,山区乡镇缺少邮储网点、农村地区户籍管理手段落后,造成农民参保难、领取养老金难。在一些交通不便利的偏远山村,农民为了领取每月50多元的养老金,甚至要花去20余元的交通费。 往更深一层分析则不难看到,年轻人参保热情低,根源在于对未来的预期和农保制度本身缺乏信心。试点工作已启动3个多月,但中央和省级补助标准为何仍未确定,期间会否出现变数?农保基金如何保值、增值,确保20余年后参保人的收益不受损害?怎样保证农村社会养老基金不出现像城市社保基金那样被滥用、挪用的现象?种种疑虑萦绕在群众心头,但由于知情权和监督权的缺失,找不到排解的渠道。 而邮储网点不足、户籍管理混乱则直指农村公共服务缺位的要害。社会公共服务与管理是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向农村输入各种资源的抓手和管道。长期以来城乡间、地区间公共资源配置不平衡,偏远山区乡镇政府组织机构的公共服务水平落后,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已成为全面落实惠农政策的巨大掣肘。 无论是对参保收益预期的远虑,还是对农村公共服务缺位的近忧,归根到底都是权利问题,都指向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主导者和推动者——各级政府。事实上,权利的缺失和不对等,已经成为农民汲取惠农政策所释放利益的最大障碍。 上述问题的解决,显现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可持续运转,不仅仅是“政府埋单、农民领钱”那么简单,拉近城乡福利落差,离不开赋权于民。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除了需要各级财政强大的资金支持外,更需要各级政府部门提高行政服务的水平,致力于城乡间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让农民拥有更充分的知情权、监督权、发展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