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12版:家庭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岳母的人情账簿



南方报业新闻 时间: 2009年07月14日 来源: 南方农村报
作者:吴安臣

  那小小的人情账簿蕴含着岳母的处世哲学。

  □吴安臣
■邻里关系
  岳母识字不多,但是她却有个记事的小本子,我们不时见她把老花镜戴起来,在她那本边角已经卷起的小本子上记着什么。我忍不住好奇,拿过来看,发现小本子上记着的都是邻里之间互往时送礼的数目和东西,比如东家送了几枚鸡蛋,西家送了几尺布等等,甚至还记了别家来帮忙的天数和人数,里面还有很多别字,也许只有她自己看得懂。我说有必要记这么细吗?她说人年纪大了,记性不好是其次,街坊邻居太多,张家忙,咱要去帮,李家有事咱不能忘记,这本子你别看它小,这可是我们搞好邻居和亲戚关系的重要指南。人家帮我们,我们自然要帮还人家,这是礼信,我们要是不讲礼信,邻里关系处不好不说,若咱家里有事,人家根本不会援手。远亲不如近邻,记着的数目不只是提醒我们记得还人家这个人情,更重要的是要记住谁家帮了多少忙,我们只要有时间和能力就要翻倍还人家。
  岳母在帮别人的时候总是起得很早。记得有次她感冒了,晚上烧得还很厉害,但天蒙蒙亮,她就挣扎着起来了。我和妻子发现后,叫她再睡会儿,生病就别去帮手了。但是岳母说,没事的,再说昨天就答应人家了,人家也是看我煮饭技术不错。帮忙的人去得早,饭也吃得早,到时候因为我不去,耽搁了人家,主人家脸上不好看。拗不过她,只得由着她,我和妻子则跟着去帮她。后来主人家知道这事,甚为感动,说岳母这人就是厚道,特讲礼信。到我们家办事时,那家也是早早来帮忙,正应了岳母的那句话:帮忙也像换工干活。街坊四邻谁家都不会挂着免事牌。
  我孩子满岁待客,我们那地方时兴请客,但是我又觉得没必要大张旗鼓,所以只是告诉了亲戚和要好的几个朋友,但也许就是因为岳母平时换下的工多,街坊听说后不请自到,那场面才叫热闹。本来以为没人帮忙,想不到等远处的亲戚来到时,饭菜已经上了桌。买菜的,洗菜的,煮饭的,登记礼单的等,不用岳母安排,全都各就各位,看着忙碌的街坊,我们心里热乎乎的。
  多年以来,由于岳父生病,加上岳父这人不善于交际,他没帮过街坊四邻什么忙,所以我们总担心自己的事情也没人帮忙。在小城里的婚丧嫁娶,一般不会出去包席,到酒店或饭店包席的大多是些长年在外的家庭或者为人自私的。如果家里有事了,帮忙人少到要亲自去请,那会被人耻笑的。而让我们想不到的是,岳母除了把家里、田地里收拾得井井有条外,把邻里关系也处理得那么好,我和妻子都感叹:真得感谢那小小的人情账簿啊。
  妻弟考上了医学院,对于全家来说,可是一件喜事,可是随之而来的是忧愁。我和妻子当时的钱全部用来医治重病的父亲不说,还欠下银行和朋友许多债务。岳父当时的工资也全部用来医病了,面对高达上万元的学费,一家人一筹莫展。跟人家借吧,开不了口,家里因为老底子薄,本来就四处举债了,现在再向别人借,的确难以启齿。这事不知怎么地传到了邻居们耳里,于是先从隔壁那个王大妈家开始,陆续有街坊来问妻弟学费凑齐没有,他们都清楚我们家里不是那么宽裕。就这样,仅仅靠邻居自动借钱给我们,妻弟的全部学费轻轻松松就凑够了。妻弟那刻终于明白自己的母亲帮邻居时为什么那么卖力了,以前他总说她这人实诚过度,似乎自家的事还没那么上心。
  而今我和妻子也有了自己的人情账簿,那上面记载的,不再局限于邻里间人情往来,更多的是朋友间往来的明细,我们的友谊也因为小小的人情账簿日渐深厚。插图:陶丫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闻信息中心制作 --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154
未经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闻信息中心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