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底,一代枭雄曹操的陵墓在安阳出土。2010年5月17日,河南省文物局在洛阳召开新闻发布会,洛阳邙山陵墓群考古获重大发现,曹操族子、三国名将曹休墓被意外发掘。 不过,这两个极具考古意义的古墓,在盗墓贼的眼里,不过是个不值一提的“废坑”。 洛阳古墓十穴九空 有生就有死。墓葬文化几乎与人类的文明史一样源远流长,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哪个民族,无论在哪个大陆,远古的墓葬都蕴涵着那个民族在那个年代的大量信息。今人对远古时代的先人的认识,是从人类学和考古学的知识得来的,而墓葬文化为人类学和考古学的建立和发展,不仅提供了灵感,还提供了最有说服力的实证依据。 盗墓同样源远流长。历朝历代都有盗墓恶行发生,犹以战乱年代为甚。其间,既有当权者的“官盗”,也有民间的“私盗”。 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洛阳自古帝王州”,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始,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等13个朝代曾在洛阳建都,在历时1500多年的历史长河里,先后有104位帝王以此为帝都,号令天下。 1500多年里,无数在此叱咤风云的帝王将相风云人物,在时光的大幕拉上后,复归黄土。他们的陵墓里,蕴藏着中华文明流传下来的绝世珍品和众多的社会经济文化信息。 于是,就有了盗墓和反盗墓的博弈。如今,洛阳周边的古墓十穴九空。 生在苏杭葬在北邙 站在洛阳市区东北角春都路附近的河南省洛阳监狱大门前,抬头就可以看见北邙山。 北邙山,又名北芒、邙山,海拔只有300多米,是秦岭山脉的余脉。独特的地理位置,令北邙山在中国的地理文化上有了独特的意义。 北邙山绵延在黄河南岸,东西走向百余里。站在北邙山上南望,地势开阔,伊水、洛河自西而东贯洛阳城而缓缓流过,更远处是嵩山。独特的地理位置,正应了古人墓葬要“枕山蹬河”的风水之说,于是这里成为古人理想中安息的“风水宝地”。 这一习俗流传千年,唐人甚至有了“生在苏杭,葬在北邙”之说。唐代诗人王建有诗云:“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白居易则留下了“何事不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邙山”的诗句。北邙山上,现存有秦相吕不韦、南朝陈后主、南唐李后主、西晋司马氏、汉光武帝刘秀的原陵,以及唐朝诗人杜甫、大书法家颜真卿等历代名人之墓。 北邙山的山体是红黏土,在一层足有一二米厚的红土之下,是一层10厘米到30厘米不等的白色黏土层;这层黏土层的下方,又是3到5米厚的红土;红土下面又是一层白色的黏土,而这层黏土的下方,仍是厚厚的红泥。近看,这白色的黏土,像是由大小不等的石灰组成;远看,则整个山体层层叠叠,土层深厚。 白色的黏土层就是过去老百姓灾荒年吃的观音土,当地人叫“料僵石”。不进水,不塌陷,防潮和坚固,是墓室长久保持的基本要求。观音土对古人墓室的保持十分有利,它既不容易渗水,能使墓室保持干燥,又比较密实,有利于墓室的稳固和对棺木的保护。北邙山山体上的泥土层厚度在5-15米,土壤黏结性强,坚固致密,为墓室的保存提供了非常好的土质条件。对古代的造墓者来说,能将墓室造在两层观音土的中间无疑是最优选择。 盗墓团伙的内部风险 河洛地区的盗墓族,曾经有着明显的家族特征。 盗墓群体在作案前,风险主要来自外部;而盗墓后,风险却主要来自内部,团伙内部相残并不少见。非法利益群体内部的结构,在突然出现的巨大财富面前是最不稳定的。 所以过去盗墓族有个规矩:作案群体通常两三人一伙,多则四五人。有人负责挖土,行话叫“起土”;有人负责到墓室里去寻宝,行话叫“清堂”。“清堂”也有顺序——从上到下。如果尸体未化时,行话叫“热揭”,清堂的人就先在尸体的头上套一根绳索,然后俯下身将绳索往自己脖子上一套,再一仰身,尸身也被带了起来,这时盗墓人就将尸骨身上的衣物和身下的陪葬品掳掠一空。负责清堂的盗墓人在下面清完堂后,拉动连接地面的绳索,让上面的人将自己先拉上去。随后,原来在上面起土的人再下到墓室里,清点一下究竟找到了什么东西,以免清堂的人有猫腻。点好了,再把所有东西都捆好。然后,先把人拉上去,最后把盗墓所得拉出地面。 这样的流程看似繁复,却完全出自盗墓团伙内部的“提防和监督”机制。如果在盗墓的过程中,先把盗墓所得的宝贝拉上去了,结果清堂的人还没上去,上面的人就往洞里填土了;还有种情况,人拉到一半,上面的人一刀割了绳子,再把寻到的宝物拉了上去。 但现在农村一个家庭的人口比过去少了,青壮劳力多外出打工,所以一个作案团伙基本上是一个村镇的人。 发现和确定古墓的遗址是个“高技术”的活。盗墓的人一般有三种方法:一是长期积累了丰富经验,就如寻找煤矿、金矿的勘探队员一样,能根据山脉的走势发现矿脉;二是文化底蕴相当深厚,通过查典籍、看碑志、访传说的方法,发现未经发现的大墓;三是世代相袭的家族犯罪,爷爷一代就知道哪里有古墓,爷爷一代盗的是金银,父亲一代盗的是玉器或唐三彩,孙子一代盗的是墓中残留的碎器和石刻墓志。 洛阳铲勘测古墓址 说到盗墓,洛阳铲是个绕不开的话题。 洛阳铲的制作其实很简单。将铁铲加热后,口部打成半圆形。整个铲体口大尾小,渐渐收拢,其好处是一铲下去,土从较宽的口部铲入,到铁铲尾部被压紧,摩擦力大增,不会掉落,使用者可将土直接带上地面。文物工作者也好,盗墓贼也好,一看地下带上来的土是什么年代的,是没有人类活动痕迹的“死土”,还是被人动过的“活土”,就可以知道底下有没有存在古墓的可能。 今天,遥感技术已经普及,可以用来发现古代墓葬遗址,但真正要下定论时,还是要靠洛阳铲说话。 盗墓也有季节性,青纱帐一起来,盗墓贼就蠢蠢欲动了。探墓的行话叫“捣坑”。如果盗墓贼看上一块玉米地,4个人一人一铲,间隔2米一个探眼一字排开,一个晚上就可以探完一亩多地。探杆过去用白蜡木一根一根接起来,可以长到十多米,甚至二三十米,现在则用带螺纹的钢管接起来。如果发现下面有“活土”,就会加大探眼密度。他们凭经验能很清晰地发现和确定墓道墓穴的走向,对墓葬的位置和内部结构了如指掌。如果再深探下去发现“死土”,深探则就此打住,因为据此就可以确定墓葬遗址的深度。 盗墓贼通过勘探,不仅可以在地面上就知道地下的墓大概是哪个朝代的,还可以知道这个墓以前有没有被盗挖、破坏。比如汉代的墓,地上铺草木灰;而唐代的墓,地上铺白石灰。周朝的墓最深,可达到三四十米;汉墓其次;唐墓则较浅,一般十多米。 墓室在地下基本保持原形的,行话叫做“干堂”、“空堂”;因为各种原因墓室倒塌了,行话叫做“实堂”或者“瓷堂”;如果墓室已经灌水了,则叫“湿堂”。已经被盗过的墓,盗墓贼叫“废坑”,去年年底轰动一时的曹操高陵墓,几乎空空如也,对盗墓团伙来说,那就是个不值得一提的“废坑”。根据墓室不同景况,盗墓贼有不同对策,且按下不表。 □郑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