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除了旋律,还有歌词。好的歌词,其实是一篇美妙的诗歌,可以寄托创作者、演唱者以及聆听者不同的故事、相同的情绪、类似的遭遇等林林总总。慢慢咀嚼,细细体会,歌,能在人生旅途中留下深深的刻痕…… 记得小学时最爱上的课是唱歌课,后来改称音乐课。之所以爱,是因为它让我听到了说话的另一种方式。 但是,几年下来却没有一首歌或一段音乐让我产生占有欲——它们都是老师的或者说是“我们”的而不是我的。直到有一天,收音机里传来一个声音让我发呆: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黑板上老师的粉笔还在拼命唧唧喳喳写个不停/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罗大佑《童年》) 被这歌迷住,不是因为嗓音,而是因为唱词。它让我觉得这声音与我的心境有一点契合,与我的生命有一点关联。这是第一首我企图据为己有的歌。那年我10岁。多年以后,我才知道,这首歌罗大佑写了3年,直到词和曲谁也离不开谁。而10岁的那个午后,歌,在我有意识的生命里刻下了第一个印记。 18岁那年,我打算参加高考,成绩却一直“羞涩”。为了考大学、干大事儿,我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习惯。每个凌晨三点时分,我坐在窗外的平台上,温习着我的“大事儿”,听一首那个季节的“必修歌”: “亲爱的蓝迪,我的弟弟/你很少赢过别人,但是这一次你超越自己/虽然在你离开学校的时候/所有的人都认为你不会有出息/你却没有因此怨天尤人自暴自弃/我知道你不在意/因为许多不切实际的鼓励/大都是来自酒肉朋友或是远方亲戚/人有时候需要一点点刺激/最常见的就是你的女友离你而去/人有时候需要一点点打击/你我都曾经不止一次地留级/在那时候我们身边都有一卡车的难题/不知道成功的意义就在超越自己/我们都是和自己赛跑的人/为了更好的未来拼命努力/争取一种意义非凡的胜利/我们都是和自己赛跑的人/为了更好的明天拼命努力/前方没有终点/奋斗永不停息……”(李宗盛《和自己赛跑的人》) 19岁那年,几个半大小子耍酷,躲在厕所里学抽烟,被先生撞见。先生在课堂上借着数学题奚落我们:“不该抽烟的年龄抽烟,该抽烟的年龄不抽烟,这样的人,一辈子生不逢时,注定跟不上拍子算不出个所以然。”不幸被先生言中,20年前学抽烟的那拨孩子现在很多都不抽烟,人生中的许多数学题也都没有算得太好,比如我。 “那一段骑机车的往事/享受速度享受着友情/享受创作享受共同的未来/生活是如此的自由/那一段骑机车的往事/随着周遭一直在改变/你对未来还要祈求些什么/将来有天我们会老化/你还要去承诺些什么/你知道我们都已长大/你还要告诉我些什么/是梦想还是谎言/那一段骑机车的往事/享受速度享受着友情……/度过高山和海洋/岁月就此流过在眼前/还记得我们偷偷摸摸学抽烟/那年我们十九岁/经过风霜和磨炼/如今谁也无法再改变/还记得我们一起许下心愿/那年我们十九岁/随着时间的变迁/是否应该勇敢地面对/别再用一些安慰自己的谎言/再次欺骗你自己/啦……啦……/还记得那年我们只有十九岁/现在已不再年轻……”(马兆骏《那年我们十九岁》) 20年过去了,昔日的同窗,有的失散,有的故去,有的形同陌路。曾经想,等混出个样儿来且不忙了的时候去看看20年前庇护过我的恩师,还没等混出来,只是刚刚自觉不忙,先生却已在天上。 2007年,当马兆骏的死讯传来,我骑着学生时代那辆破旧的自行车,绕着母校转了很久,直到夕阳把眼睛晒干。一些昔日的同窗发来邮件,说想念马爷,想念老师,想念我们一去不返的19岁。 年轻的时候,我们听歌唱歌却不懂歌,而歌在我走过的每一段旅途中留下了深深的刻痕,我爱这刻痕中的每一条夜路和每一缕晨曦。 “每天一早便开车加入/上班族长长蜿蜒的车队/一样的风景,一样的拥挤/一样的忙碌,一样的寂寞/不停地工作,不停地计划/经历希望欲望健忘和淡忘/数着岁月,数着白发/数着青春,岁月的流逝/盼望着有一天我能离去/去跋涉遥远的高原和大漠/朝向普陀,听那海潮和梵音/走回家乡,梦回童年……”(杨弦《岁月》) □周京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