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风物 □文/图 江玲
摊在纸上的这一小撮陈仓米,眼见着仍旧是稻米的模样,只是通体乌黑。像这样的陈仓米,高州长坡镇旧城村村民何天寿小心地珍藏了一罐,只偶尔为了满足远道而来的客人的好奇心,他才拿出来给人瞧瞧。 陈仓米是旧城的特产,与传统意义上的陈仓米不同,它不仅仅是“入仓年久而色变的米”,更是机缘巧合之下,在地下沉睡了至少1200年,已经炭化的稻米。清末时,陈仓米在偶然情况下被村民挖到,之后陆续被挖取了40多担。 时至今日,陈仓米愈发奇货可居。本来它已经是历史遗留的产物,绝无仅有,随着2004年冼太庙建筑群的围建重修,尚未来得及出土的那部分陈仓米,从此被永久地封存起来。旧城村民无一不以陈仓米为豪,而现在手中握有陈仓米的村民,更将之视为珍宝。 千年炭米奇货可居 何天寿家藏的陈仓米便是在遗址改建之前抢挖的。2000年,当他闻知政府准备扩建文物建筑群时,便料想已是最后的机会,应该赶紧去挖点,好作收藏。 陈仓米出土最集中的地方刚好是村民冯金东的旧住所,也是拥有陈仓米最多的人家,由于拥有绝佳地域优势,冯金东家从祖辈起前后挖了100多斤陈仓米。及至改建方案确定,公家帮冯金东一家靠近西城门边的地另盖了房子,择日就要搬迁。 何天寿于是找到冯金东,商量着让自己再挖点陈仓米,“要是没点交情,他可不会答应”。在冯金东的默许下,何天寿淋水松土后,翻开土层1米来深,才将混着泥沙的陈仓米装了一袋回家。回去后,何天寿择了好天气,将陈仓米漂洗干净再晒干,最后装在罐子里,净重不足3斤,终于也成为了为数不多的拥有陈仓米的村民。 这来之不易的陈仓米究竟有何用?跟随父亲学习了十余年中医的何天寿说,旧城陈仓米有清热解毒、收敛止泻、止血疗伤的功效,煲水饮用,可治火热、瘟疫、霍乱、痢疾等病。 旧城村民笃信陈仓米的神效,只要舍得,即便没事,也会用它煲水喝。陈仓米煲出来的水呈青绿色,煲的次数越多,米就越硬,水也越清。这也是鉴别陈仓米最好的方法。 “其实以前开白虎汤,旧城医生用的就是陈仓米。”何天寿说,发高烧、出大汗的病人,中医辩证开白虎汤,里边有一味药叫“粳米”,本来用的是还没脱皮的旧米,然而,在当年旧城陈仓米大量出土的时候,中医师都慷慨地买来陈仓米给病人煲药,“现在就不行了,米不多啦。” 据考古发现,陈仓米主要分布在旧城庙塘一带,范围约750平方米,离表土1.3米,米层厚度约30-100厘米。现在,出土陈仓米的区域已经成为冼太庙门前庙塘九曲桥的一部分,只有为数不多的村民还能依稀辨认陈仓米所在的位置。冯金东原先的旧宅地,也已经被新发的草木所掩盖。 外人纷至高价购买 由于家藏数量可观的陈仓米,冯金东家中的人气向来都比较旺。上世纪90年代,陈仓米的神效之名远播,吸引了部分香港人千里迢迢过来购买。“均价最后卖到500元一斤。”冯金东说,“非典”流行时,更有广州的商户提出要买1斤陈仓米,随之直接将1000元塞到冯金东身上,唬了他一跳,这个价格太超乎想象,多给的钱他没敢要。 其实,早在冯金东爷爷那一辈,他们就发现家里屋子附近的土里能挖到陈仓米。在得知陈仓米的价值后,冯金东的爷爷试过拿陈仓米去市集,居然能换回新收成的稻米。到了冯金东这代,陈仓米名声渐开,便常有来自不同地方的人愿意出高价购买。 “原先我们只是知道陈仓米有用,但也要真的试过,才知道它的厉害!”冯金东说,有一次邻居干农活时割伤了手,血直往外流,冯金东见着,马上抓一把陈仓米按在伤口的位置,谁知才过了一会,血真的止住了,伤口也不肿,随后几天,伤口便开始愈合,还很快长出了肉芽。 除了外伤,在烂疮方面陈仓米亦是屡用屡效。曾经有烂脚的患者,为那巴掌大的溃烂面想过不少法子,但都没有起色,后来试着用陈仓米和着湿泥外敷,用至第三天,溃烂面居然停止流脓,已可见收口的起色。 有这方面需求的,给冯金东印象最深的是一个阳春的孝子,每年都进村买陈仓米,算来也有10年了。孝子告诉冯金东,老母亲长年卧床,免不了会长褥疮,陈仓米对付褥疮,效果很好。 除此以外,肝炎、糖尿病一类的病人也买米治病。是不是真的都有效,冯金东并不清楚,但好些来买米的人都说是“吃好”的人介绍过来的。 现在,冯金东反而不大愿意卖米了,他想把陈仓米尽量多地保存下来,留着后世相传。 旧城特产正史有载 说起陈仓米,离不开旧城的历史,更离不开世代旧城村民崇敬的冼夫人、冯宝夫妇。 旧城原为高凉古郡,南朝萧梁时(公元503年)始建电白郡,隋废郡为县,唐大历十一年(公元776年)升为州治,直至明成化四年(公元1648年)治所方才别迁。梁至隋初,百越领袖冼夫人(封号“谯国夫人”)与高凉郡太守冯宝在这片土地演绎的传奇,一直为后世人所称颂,旧城名迹冼太庙与冯宝宗祠所供即是。直至今日,旧城村民仍以冯姓居多。 据《高州府志》载:“旧城中有冼夫人城,土人掘地,往往得窖,窖中有米,坚如石,煎汤服之,可治瘟疫。传为冼太陈仓米。” 旧城村民坚信,陈仓米来源于冼夫人带领驻军的粮仓。冼夫人戎马一生,在战乱中,粮仓一日遭殃被焚,后复埋于地下,经千余年岁月积淀,终炭化成神奇的陈仓米。 这是正史,还有传说。按照某些村民描述的版本,说是不知哪一个朝代,旧城的土皇帝娶媳妇,为了显示他的阔绰,居然用稻谷一路铺到女方家门口,浩浩荡荡去迎亲。如此铺张浪费的行为惹恼了天庭众神,便狠狠责罚了新郎,还将地面一翻,将所有的稻谷都埋到地底下了。 如今,游客在冼太庙祈福之余,也可以跟管事的买点陈仓米回去作纪念。根据管事的说法,装满一小茶杯的陈仓米,售价1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