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虽说是和平年代,但少数地区总是战火连天。也因为多数地区处于和平状态,更多的人对战乱有更多的思考。澳大利亚作家马克斯·苏萨克的《偷书贼》讲的是二战德国纳粹时期的故事。 马克斯·苏萨克自谦地说,《偷书贼》只是个小故事,主要是关于:一个小女孩、几页文字、一个拉手风琴的人、一个狂热的德国人、一个犹太拳击手,以及许多起偷窃事件。但就是这些小故事传递出丰富的人生与智慧,让我们见识到战争的残酷、人性的复杂,及文字的魅力。 马克斯·朱萨克1975年出生于悉尼,是澳大利亚当代小说界获奖最多、著作也最多的作家。《偷书贼》的故事来源于马克斯·朱萨克的父母的经历,他们在二战期间亲眼目睹盟军轰炸汉堡之后的惨状,也看过纳粹押解犹太人前往死亡集中营的悲剧。 战争带来的苦难 你听过死神讲故事吗?在《偷书贼》里,死神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主角是一个有着丰富的“被遗弃经验”、然而又一再幸存下来的人——生活在纳粹德国时期的小女孩莉赛尔,一个偷书贼。 莉赛尔的父亲与莉赛尔记忆中无法理解的“共产主义分子”符号联系在一起。1939年,走投无路的母亲,被迫把9岁的莉赛尔和弟弟送给德国慕尼黑远郊一个莫尔钦小镇上的人家收养。那个6岁的小男孩,不幸死在途中,这成为莉赛尔终生摆脱不了的噩梦。 莉赛尔的养父汉斯·休伯曼,是一名爱拉手风琴的穷苦粉刷匠,他给莉赛尔抚爱,教她读书识字,给她买书,用最朴实的爱滋润着一颗枯萎的心。养母罗莎·休伯曼是一名缝补婆,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爱着偷书贼和生活。但战争最后摧毁了一切。 偷取思想的火把 书是偷书贼莉赛尔一生中最珍贵的东西,她拥有过14本书,但主要是10本书对她的光辉事业有影响。因此《偷书贼》分成10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是以一本书或和书有关的故事的名字来命名,里面描写了每本书和人如何影响莉赛尔的生活。 她生命中的第一本书,是在弟弟的丧礼中捡到的《掘墓人手册》。正是这本书让莉赛尔生平第一次受到触动——这些文字将把她引向那光辉的事业——写作。然而,这也注定了自和文字相识起,她就将不断面对各种死亡:弟弟、父母、犹太人、相依为命的养父母、亲密的朋友和邻居。战争为无数的人和家庭掘墓。 自从拥有《掘墓人手册》,在养父的教导下识字后,书就成为莉赛尔最亲密的朋友。养父用珍稀的烟卷又为她换来两本书作圣诞节礼物,一本《小狗浮士德》、一本《灯塔》。这三本书完成了她对读书的启蒙,从此,文字的无穷世界在她面前展开。在庆祝元首生日的焚书晚会上,她不顾元首颁发的“净化思想毒害”禁书令,冒险从火中偷出《耸耸肩膀》。这是一个象征,偷书贼偷取的并非书,而是思想的火把。 接下来,年轻的犹太人马克斯带着《我的奋斗》躲在她家的地窖里,像一只见不得光的老鼠。这个犹太男人和莉赛尔一样,都是在焦虑不安中到达这个家,经常在噩梦中惊醒。他们在交换噩梦中开始成为亲密朋友,他给她讲和元首比赛打拳的梦,她给他讲关于弟弟的梦。 在镇长夫人的书房里,莉赛尔开始享受读书的乐趣,那满屋子的书强烈吸引着她的心。她阅读《吹口哨的人》,被里面的谋杀所吸引。但书非偷不能读也,在莉赛尔身上是个验证。她拒绝镇长夫人送给她的书,而是乐此不疲地去偷,《吹口哨的人》、《梦的挑夫》、《黑暗中的歌》、《杜登德语辞典》先后到手,每一次偷窃和阅读都给她带来幸福和满足。 而犹太人马克斯也在地下室里开始自我拯救,阅读《耸耸肩膀》和写作。他从元首写的《我的奋斗》里裁下纸张,刷成白色,在这纸上写故事。他写的第一本书是《监视者》,“我这一生都在恐惧之中,因为周围总是有监视我的人。”这道出了纳粹德国统治下犹太人的悲惨命运。 马克斯还写了一本《撷取文字的人》献给莉赛尔。在书里,马克斯告诉莉赛尔,那个“把头发朝与大家相反的方向分、留着一撮小胡子的狂热德国人”是如何撷取文字,并通过文字来控制德国的“思想”,从而把那些被催眠了的人们放到传输带上,去为他统治世界的狂妄梦想献出生命。他还告诉莉赛尔,最优秀的撷取文字的人是那些懂得文字的真正力量的人,她的内心充满了热切的求知欲,对文字充满渴求,她终将长成参天大树,不惧元首,从而获得自由。这些书和文字,帮助莉赛尔在未来的岁月里,一点点摆脱纳粹舆论机器的控制,在思想上自由健康地成长。 正因如此,当马克斯在生活中消失以后,在犹太人被纳粹德国集体游街示众受惩罚的时候,莉赛尔冒着被处罚的危险给犹太人面包,给他们同情,以减轻自己作为一个旁观者的痛苦。她同时还在思考:那他们的痛苦呢?那些脚步蹒跚、饱受折磨的人的痛苦呢?那些在集中营大门后的痛苦呢? 文字让莉赛尔获得重生。正是文字给了她养料,让她获得新生的力量和自由的思想。所以当她日后在地下室里写完《偷书贼》,最后一行才会这样结尾:“我厌恶过文字,也喜爱过文字。我希望我能把它们运用得恰到好处。” 人性的光辉与邪恶 汉密尔街上的镇长夫人无意中在庆祝元首生日的焚书晚会上,看到莉赛尔火中偷书,她并没有告发或以此要挟,反而在未来的日子里送书给莉赛尔。虽然好心遭拒,但她并没有生气,而是通过观察知晓莉赛尔的偷书嗜好后,故意大开书房窗户,为偷书贼提供方便。不仅如此,在食不果腹的年代,她还把圣诞节留下的糕点精心准备好,放在偷书贼能看到的地方供其享用,给偷书贼难得的尊重和温暖。 一次,莉赛尔洗劫破坏了镇长夫人的书房,并留信“我只是非常生气,非常恐惧,所以想毁掉这些文字。我再也不想来读你的书”。镇长夫人敲响了莉赛尔的家门,给她送来一个本子,说:“要是你不想再读我的任何一本书,也许你会愿意自己写书。你完全可以开始写作,你写得好极了。”她给了莉赛尔一个写下自己的文字的理由,一个光辉的事业在偷书贼面前开启。正因为躲在地下室里写书,莉赛尔才与死神擦肩而过,成为整个汉密尔街上惟一的幸存者。 文字以伟大的力量见证战争的罪行。那一小撮为了自己贪欲的政治狂人,利用文字或思想诱导人们陷入战争的泥沼,从而走向毁灭,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悲剧。战争,无论是对发起国还是被侵略国家的老百姓来说,都是一场深刻的苦难。 而即使在最黑暗的战争时代,人性的光辉也会散射出温暖的光芒。汉斯·休伯曼,这个在最底层生活的粉刷匠,为信守承诺,冒着杀头的危险,在举国上下疯狂反犹太的形势下,以《我的奋斗》为道具,成功策划并收留当年战友的儿子——犹太拳击手马克斯·范登伯格。面对被游街示众的苦难犹太老者,他没有像同胞们一样给他羞辱,而是挺身而出,递过去一块面包,丝毫没有考虑到此举带来的危险和严重后果。他的身上散发出最普通人民的善良本性。 在汉密尔街上发生的这些人性故事,让见惯了战场上千万人争夺残杀的死神,惊讶地睁大眼睛。他一面收取战场上的灵魂,一面思索人性的深奥:为什么人类一面展现残酷的杀戮,一面又有发自内心的关爱呢?多年以后,死神去迎接莉赛尔的灵魂,他坐在喧嚣的大马路旁,忍不住感叹道:“人哪!人性萦绕我的心头不去!人性怎能同时间如此光明,又如此邪恶!” □孤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