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喜欢割草,这是多年养成的习惯。割草就是用镰刀去割田埂河滩或者田间的野草杂草,用来喂牛喂羊。时间主要在春夏季节,这时草长得鲜嫩丰盛,而秋冬季节草已枯黄,就没有割的必要了。以前生产队的时候,牛是集体养的,队里规定每家每天必须要交多少斤草,完成折算成工分,完不成倒扣工分,于是家家户户都很重视。那时田里庄稼长不好,连野草也不肯长,割草人又多,完成任务并不简单。母亲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等我醒来,她还没有回来,十分辛苦。 割草看似简单,其实不容易。割草前,要先磨刀,不然割了一半,镰刀不快,就会望草兴叹而空留遗憾。因此母亲都会带上一个磨刀石,镰刀钝了,就及时磨磨,可以提高效率。割草要背一个草篓,柳编的,方形,八九十公分高,装满草重五六十斤。割草时一手抓住一把草,另一手用镰刀去割,根据草的不同,割的方式也不一样。例如茅草之类直直生长的草,贴着地面割就行,而巴根草等贴着地面的草,则要把镰刀割到土下,把草的根须割断,这样草才不会散。割草时,被镰刀割破手指是常有的事,以前可没有创可贴,割草人会把滴血的手指放在嘴里吮吸一下,据说唾沫可以消毒,再用随身携带的布条简单包扎一下。草割多了,装篓也是一件技术活,看着都是一篓青草,会装的人可以多装一半。先把篓里摆满,再把草顺成一大把,贴着篓沿用镰刀刀背按着草把中间塞进去,就可以装得很多很结实。草割满一篓,背回来很累,常年累月背草篓,肩头的衣服很快就会被篓绳磨破,肩膀上会被勒成道道伤痕。母亲都是带着一条旧毛巾,既可以擦汗,还可以裹在篓绳上,然后顶在头顶背回来,这样便轻松许多。 分田到户以后,家里并没有养牛,自然不需要割草,可母亲习惯了,闲不住,于是让父亲买了两只山羊回来养。山羊吃草不多,母亲割的草就晒干存起来,让羊能够吃上一冬天,干草总比麦草豆秸有营养,羊也更喜欢吃。现如今,已经很难看到割草的人,即使养羊的人家,也是平时放一放,冬天喂些饲料和豆秸、山芋藤即可。每次看到田埂上那么多杂草,母亲总是觉得惋惜,她一直坚持割草,却怎么也割不完。从母亲的神情可以看出,那些野草就这么枯黄了,似有一种暴殄天物的感觉。母亲年纪大了,为了让她轻松安度晚年,前几年我们家羊也不养了,母亲没有了割草的理由,可仍然背着草篓,带着镰刀出去。为此,我阻止她多次,却收效甚微。 前年冬天,由于家乡田埂上枯草太多,被调皮的孩子用火点着,顺风烧起来,差一点烧了村头的房子。母亲给我打电话,告诉我这件事情,还说,你看,割草还是很重要的。 □谢观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