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招生压力由来已久,这几年,一直出现计划多、考生少的局面,今年甚至出现了高职高专批二志愿8个计划争一个考生的现象。但是,在压力的另一面,有些高职院校的招生不降反增,不管是计划招生人数还是实际录取人数、报到人数,都保持着较高的数量和较大的规模。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淄博职业学院这4所学校的录取数都维持在8000人左右,这几所学校的招生“硕果”,被业内称为高职里的“巨无霸”(9月24日《中国青年报》)。 这几所院校有个相似之处,都是由多所学校合并而来,且历史悠久。比如,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是在6所国家和省部级重点中专的基础上建立的。因此,从表面上看,这些学校的招生规模很大,但考虑到学校的历史,其实并算不大。不像有的高职院校,举办历史不长,却一下子招了五六千人。这种招生规模的膨胀,是很难保障培养质量和培养特色的。近年来陷入招生困境的高职院校,基本都属于招生规模速度扩大的类型。 当然,也不是说高职不可以扩大招生规模——由于高职院校实行大众化教育,因此其招生规模,是可以比综合性本科院校更大的。但是,招生的规模,要由学校的办学条件,包括师资、课程、实训等决定。有的高职院校,在本世纪初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还不高(2012年为15%)的情况下,迅速扩大招生规模,招生情况也不错,但埋下了发展的隐患——师资、课程、实训跟不上,导致教育质量不高,学生、家长、社会对学校的评价较低,甚至质疑学校办学“空心化”。 很显然,随着“学历供给量”的增加(2014年,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37.5%),当本科学历不再吃香时,如果高职院校还只是给学生一张学历文凭,学校是很难维持原有招生规模的。大批高职院校招生萎缩,就在意料之中。但遗憾的是,很多高职院校不但不反思自身的问题,还把生源萎缩归咎于社会的学历情结,进而打着怎样进一步提高学历层次的算盘,要么想着升本,要么想着和本科院校合作培养学生。说实在的,这条路根本走不通,是饮鸩止渴。 在目前的招生中,有的二本、三本院校的招生分数还不如高职院校。这充分说明,虽然社会还存在学历情结,但是以学历为导向办学已经难以维系,越来越多的受教育者关注的是教育的质量和特色,而不是一张文凭。更重要的是,这严重背离高职院校办学的定位——培养职业技术人才和应用型人才,而不是以学历为导向。以学历为导向的高职,只会跟在综合性、学术型院校后面,上不上,下不下,办学艰难,学生出路很窄。 高职只有淡化学历导向办学,才能走出新路。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办学,都还实行计划招生,进行学历教育。今后,高职院校除进行学历教育之外,还应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即对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提高在职人员的技能,这可拓宽高职的办学道路,也能检验高职的成色——在不能给求学人员一张文凭的情况下,高职靠什么吸引受教育者?只有办学有特色,受教育者才会为学到技能争相报考、选择。能起到行业办学标杆作用的高职院校,才是行业真正的“巨无霸”。 (作者熊丙奇,教育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