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电 国家主席习近平当地时间25日圆满结束对美国的国事访问,据中国外交部官员介绍,中美双方达成49项主要共识和成果。在农业领域,中美达成协议,将在农业领域加强合作,并续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与美国农业部农业及相关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 习近平高度重视农业地位 专家分析说,中美能够在农业领域多次达成合作,体现了习近平主席对于关系百姓民生的农业食品领域的重视。 1985年,时任河北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率领一个五人的农业代表团访问被誉为“美国粮仓”的艾奥瓦州,考察当地的农业技术和畜牧业技术。这是习近平的第一次访美。 2012年,习近平再次来到艾奥瓦州拜访旧友。期间,习近平还在艾奥瓦州结识了新朋友——农场主金伯利一家。在金伯利家的农场上,习近平和男主人瑞克·金伯利一起跳上了一辆拖拉机。 据瑞克回忆,在拖拉机里,他与习近平谈了新的农业技术,谈了拖拉机里的操作台以及播种与收割技术。 “他对农业新技术非常感兴趣,而且对这些也很懂。”瑞克认为,习近平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有非常清醒的认识,他想让自己的人民过得更好,吃得更好。 30年后,2015年9月22日至25日,习近平再次访问美国。这是他出任国家主席后首次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不出外界所料,在中国外交部随后公布的中方成果清单中,中美在农业领域达成协议。 中美将深化双边农业合作 双方以“加强农业创新,促进粮食安全,推动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就粮食安全、农业生物技术、大数据与农业信息技术创新、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农业支持以及双边合作等议题进行了对话。双方将进一步加强合作,促进两国乃至世界农业创新发展。此外,中美两国农业部长就深化中美双边农业合作举行了会谈,续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与美国农业部农业及相关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以促进两国农业合作全面持续均衡发展。 农业是立国之本。习近平对农业问题一直十分关注。还在宁德任地委书记时,习近平就提出“大农业思想”,要实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在习近平的规划中,大农业是朝着多功能、开放式、综合性方向发展的立体农业。 出任国家主席后,习近平曾多次指出,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要走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习近平还曾表态,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他表示,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矛盾和问题是科技创新的导向。要适时调整农业技术进步路线,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农业合作开启转型升级模式 在习近平的多次外访中,“农业外交”是一大亮点。2012年2月以国家副主席身份访问美国时,他曾观察考察美国农场,登上拖拉机,并在中美农业高层研讨会上,提及自己“对农业深有爱好”。2013年6月,习近平在哥斯达黎加,走访当地农户萨莫拉一家时说,我当过农民,曾在农村基层工作多年。2014年3月,习近平出访欧洲,在荷兰参观中荷农业合作和荷兰郁金香花展。中国第一夫人彭丽媛应邀将一种新培育的郁金香命名为“国泰”。习近平特意提到,“欢迎荷兰扩大乳制品对华出口”,中荷双方在安全保障体系和牛奶产量两个方面达成重要合作协议。2014年7月访问古巴时,习近平给88岁高龄的古巴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赠送辣木和桑树种子作为生日礼物,辣木合作是中古农业合作的重点领域。2014年11月,习近平在新西兰表示,希望两国加强农牧业领域合作,实现双赢。习近平与新西兰总理约翰·基共同为伊利大洋洲生产基地揭牌。陪同习近平出访的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还在新西兰与新西兰林肯大学签署科研合作协议。 今年9月,潘刚再次随同习近平主席出访,伊利集团集合整聚全球多所顶尖高校成立了中美食品智慧谷,开启中美农业合作转型升级的新模式。这意味着农业合作创新已进入全球互联互通的共同体时代,在日益饱和的全球市场中找到了新的蓝海。企业层面的互利共赢的交流合作,必将两国产业、科研、市场的融合带入新阶段,两国的智慧共同体在逐步形成。 习近平说,“携手合作,可以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力量”。中美农业合作“引进来”、“走出去”,创新合作模式,拓宽合作领域,以实际行动和合作成果,无疑将为两国企业和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