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猪猝死症是猪场常见疾病,在秋冬季节交替之时,发病率明显升高,特别是膘情好的怀孕母猪,约占其死亡病例的80%左右,绝大多数病例为肠炎或肠扭转所致。该疾病的显著特点是猝死,故治疗对于控制本病的意义有限,应以预防为主,控制该疾病在猪场的流行。 体况好的母猪更易发病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秋末冬初尤其在气候变化异常时易发,阴雨潮湿的条件下流行,在母猪和种猪中发生率高于育肥猪,育肥猪多发于90-180日龄,种猪以繁殖母猪多发。猪只突然发病,病程极短,常来不及救治就死亡。 营养和体况较好的母猪更容易发病。该病一般无先兆症状,临床可见母猪突然卧倒,抽搐,几分钟后死亡。突然发病的母猪狂躁不安,多数表现急性腹围膨胀,呼吸困难,皮肤苍白,两耳微紫,突然倒地,口吐白沫,肌肉颤抖,四肢划动,身体仰曲如弓状,一般体温正常,38℃左右,也有部分母猪,体温高烧不退,濒死体温稍降低,呼吸急促,来不及治疗。 病死猪只,腹部发绀(微红带深青色),后苍白,甚至个别母猪皮下水肿。部分病死猪口鼻流出白色或血样泡沫,有的舌头外吐;有的肛门外凸或者松弛,有排出黑色或血色样便,尸体很快腐败。有的母猪后期腹泻便血。 胃肠鼓气是典型症状 病猪症状多样,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剖检诊断,主要考虑由魏氏梭菌引起的性肠炎,由胞内劳森氏菌引起的急性回肠炎,由密螺旋体引起的猪痢疾和肠扭转。该类疾病有如下特点: 1、由于母猪妊娠期抵抗力下降,母猪妊娠前期与中期控制喂料量导致胃酸反馈性分泌减少,十二指肠内环境pH升高、碱性增强,适宜厌氧梭菌的繁殖。主要病变在消化道,个别猪胃肠道鼓气,打开胃肠放出气体,胃内一般有大量食物,部分病死猪胃黏膜有卡他性炎症。另,魏氏梭菌性肠炎散发突发为主,传染性较差。 2、回肠炎一般发生在后备母猪和胎龄较低的母猪上,往往感染慢性型的母猪会有粪便不成形,黑褐色粪便的过程。有的母猪回肠壁粘膜完全脱落,肠道内充血。 3、猪痢疾发生在后备母猪居多,或更倾向日龄偏小的猪只,如果控制不当传播速度快,发病猪有弓背腹痛的表现。 4、肠扭转多发于妊娠1-2月的母猪,常常在吃食后2-3小时后突然死亡,诱发本病的因素较为复杂,胃肠道臌气是导致扭转的主要因素。 5、按其发生病变部位辨别:魏氏梭菌发生在小肠段居多;回肠炎发生在回肠部位;猪痢疾发生在大肠段;肠扭转有明显的界限部位。 防治措施 1、加强猪舍的环境控制,降低感染压力。 1)梭菌、胞内劳森菌和密螺旋体等病原体,通常存在粪便中,而且梭菌(芽孢对干燥和许多消毒剂都具有较强的抵抗力),一旦导致发病,会长期存留在猪舍内成为传染源,故定期清圈消毒非常重要。梭菌、胞内劳森菌和密螺旋体等对碘酸类消毒药最敏感,可以按照1:400比例,每平方米喷洒200-300ml配合后的消毒溶液。空圈用泡沫类清洁剂清洗、浸泡后,清水冲洗,干燥7天;彻底消毒后,进猪。 2)降低舍内湿度,最好控制在70%-80%之间。 3)做猪舍保温工作,尤其天气变化,减少应激。 4)及时清除粪便,搞好卫生。 2、加强饲养管理。 1)真正的做到全进全出。 2)不要让母猪在限位栏上度过整个怀孕期,减少母猪混群次数。换料注意过渡时间,不要突然间换料。更要关注霉菌毒素,母猪长时间采食霉变饲料,造成机体免疫力下降,肠道菌群失衡等各种因素均可导致诺维氏梭菌大量繁殖诱发猝死。 建议使用优质的饲料,在此基础上添加脱霉剂和酸化剂,可有效避免猝死症的发生。 3)饲料不易过细,保证饲料中的粗纤维的含量,同时保证充足的饮水,防止便秘。 4)按时饲喂。供料不正常、等待喂料时间过长,母猪因饥饿而攀爬跳动,烦躁不安,导致胃、肠道翻转,上下排气不畅,胃肠臌气,使患猪呼吸困难迅速死亡;推迟饲喂使母猪过度饥饿,投料时因超量采食而过饱;由于肠道发炎,肠道后段的细菌增殖产气,母猪容易发生胃肠扭转。 3、母猪群定期的药物保健。 母猪的四季保健,能够有效地预防肠炎猝死症,每三个月使用7-14天。可以在每吨饲料里添加:替米考星1公斤+多西环素1公斤,不要随意更改剂量。 4、病死猪的处理。 病死猪要做无害化处理。魏氏梭菌容易产生。诺维氏菌易产生芽孢,芽孢对外界环境有很强抵抗力,存活时间长,因此必须对病死猪焚烧处理,对发病猪的圈舍及污染的用具进行有效的消毒。 消毒是控制传染病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加强对猪舍的空栏清扫、清洗、消毒、干燥,每个环节都不能少,栏杆、漏缝地板、生产工具等等,不要有遗漏。 □硕腾(中国)技术服务经理 曹海涛 饲料消化不良,胃肠道鼓气是导致母猪肠扭转的主要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