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实施《广东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2015-2020年)》,其中明确乡村教师平均工资福利待遇水平应不低于城镇教师平均工资福利待遇水平(3月3日《南方农村报》)。 今年三八妇女节,央视电影频道播出老电影《美丽的大脚》。虽然上映已逾12年,但它还是勾起了不少人对于乡村教育“向何处”的深深忧思。在剧中,来自北京的志愿者夏雨那颗曾经“驿动的心”,固然能够被乡村教师张美丽的憨厚以及孩子们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神所俘获,但在丰满的艺术面前,现实总是格外骨感。毕竟,对于乡村教育来说,往往是“张美丽”常有,而“夏雨”不常有。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当一位记者将“愿不愿意回去当乡村教师”的问题抛给袁贵仁时,这位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教育部部长坦言,他对乡村教师工作的“艰苦环境、条件,深有感受”,并承诺会采取多种扶持措施,尽快补足农村教师这块短板。 十多年前,乡村教育的困境更多体现在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上。十年后,当大量代课教师被转岗清退后,乡村教育面临的困境却是,一些学校的讲台越来越难以找到它的主人。一方面,在存量层面,城镇化浪潮席卷下,由村小到镇上,由镇上到县城,成为许多乡村教师理想的成长轨迹;另一方面,在增量层面,当专门培养农村师资的中等师范学校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对于不少师范毕业生来说,下乡任教往往是最差的一个选择。 城镇化加速推进,农民减少,村庄消失,决定了乡村教育在学校、教师、学生数量上必然会缓慢拉出一条下行线,但伴随城乡统筹力度的加大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推进,乡村教育又必须在质量上迅速拉出一条上行线。 乡村社会地域广阔,偏远角落中,最不应缺少的便是教育的阳光。当前,乡村教育的师资难题正在于:在一些地方,一方面,教师的进城速度已经超过了农民进城的速度,办学水平的城乡差距逐步拉大;另一方面,偏远、艰苦地区的学校、教学点仍一师难求。 保障乡村教师待遇高于城镇教师,是不少省份出台乡村教师支持政策时被普遍采用的一项政策。这固然会对稳定乡村教师队伍、吸引更多师范毕业生投身乡村教育事业起到积极作用,但不应忽视的是,其效果会受到诸多小气候的影响。 众所周知,教师工资往往由县统筹,县级财政的承受能力成为主政官员在确定教师待遇“城乡差”时考虑的主要因素。如果这一差别不足够诱人,那么也难以阻挡乡村教师进城的脚步。因此,提高乡村教师待遇,不仅要送“红包”,更要有力度。 更重要的是,在城镇那头,还有生活环境、发展空间、隐性收入等加分存在。这些砝码究竟分量为几何,恐怕就见仁见智了。因此,对于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来说,提待遇是必要的,但乡村教育补短,不仅要还教师待遇的“经济小账”,更要还教育资源配置与城乡发展脱节的“社会大账”。 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是包括乡村教师问题在内的诸多农村短板的根源所在。而制度之手应该做的,除了将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釜底之薪”烧得更旺,还应用更有力、更精准的强师政策,为乡村子弟点亮更多的航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