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清远清城状如凤凰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17年10月12日版次:12
  清远清城区形貌。                                                                    游坚 摄
  在中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城市中,被称之为“凤城”的有多个,如宁夏的银川、山西的晋城、山东的聊城、江苏的泰州、广东的潮州和顺德等,还包括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家乡山东高密,而走出了一代文学大师沈从文的湘西凤凰县,更是尽人皆知。这些城市无一例外都蕴藏着与凤凰相关的传说,亦可见古代人们对凤凰的信仰和推崇,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较具普遍性的图腾。
  在这里,我要说的都不是以上这些凤城,而是广东清远的清城,清城的凤城传说,与地方地形特点十分吻合,活灵活现如在眼前。
  相传在很久以前,今天的清城区旧城所在,就是宛若圩市的人烟聚落。临江的低洼处,生长着一棵高大茂盛的梧桐树,不知何时飞来了一对凤凰,栖之不去,竟在上面筑起了巢。梧桐树下,住着一个名叫张易的青年,他从小就喜欢到北江里捕鱼捞虾,因此水性极好,可以潜到水里久久不出来,被乡亲们戏称为“潜水易”。有一年,岭南地区遇上前所未有的连日暴雨,北江洪水泛滥,冲上两岸的村庄城镇。俗语说:“南雄落水洒湿石,去到韶关涨三尺,落到英德淹半壁,浸到清远佬无地走。”地处北江中下游的清城,洪水的肆虐可想而知,汹涌的大水淹没了大部分房屋,地面瞬间一片汪洋,很多人来不及逃走,匆忙爬上屋顶、游向高坡或爬上大树,有些被洪水冲走的人,慌乱之中抱着树木等漂浮物拼命挣扎,四处充满哭喊呼救之声,场面非常凄惨。
  水性极好的张易,却并没有自行逃走,他眼看着乡亲们被冲到洪水里,来不及思考,一次又一次奋力游向那些落水者,将一个又一个人救向地势高的安全地方。然而,毕竟在水里游上游下,加上还要背上人,体力消耗非常大,在把第九个人救上来之后,张易已显得十分疲乏,正准备休息一下,却又看到远处有一个老婆婆,在水面浮浮沉沉,眼看就要消失,于是顾不上喘口气,马上又扑向水中。正在他尽力将老婆婆送到高地的时候,又忽然听到一阵“吱吱吱”的呼叫声,循声望去,原来是自家门前的那棵梧桐树,树顶都快淹没了,枝丫间的凤凰巢上,几只还不会飞的小凤凰急得大声嘶叫,看来在这危机时刻,母凤凰却偏偏外出觅食未归。虽然已是极度疲惫,但小凤凰们可算是张易的邻居,他不能见死不救,于是又打起十二分精神游向梧桐树,托起凤凰巢,就在他竭尽全力接近高地,正往上爬之时,一阵浪头袭来,已是严重体力透支的他终于支撑不住了,危急中将鸟巢举向岸上,人却被卷入了滔滔巨浪之中。
  就在这时候,上空飞来了一只巨大的凤凰,在空中低低盘旋,寻找着凤巢。它显然看到了张易在奋不顾身地救人,还救起了它的小凤凰。此时,水中还有不少人在挣扎,在争取着最后的生机。凤凰本就是至善至美至圣至尊之鸟,又感念张易的救人壮举和对小凤凰的救命之恩,只见这只大凤凰在空中盘旋了一圈,突然俯冲下来,扑入水中。
  大凤凰入水后竭力隆起身躯,张开双翅,就像搭起了一座浮桥,落到水中的人们,纷纷爬上它的两翼和脊背,沿着凤尾走向高地。大凤凰坚持了一天一夜,危难中的人们得救了,而它,却再也不能站起来,再也不能扑动它那美丽的翅膀……
  这个故事并没有到此结束,那只救人于洪流之中的大凤凰,并没有死去,凤凰是不死鸟啊,它怎么会死呢,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活着,化成了一片地形景观,也就是今天所见的状如凤凰形的清城旧城,熟悉的人可以一一指认出来。它的头就是现今被人们称之为“凤头”的三码头,它张开的两翼就是上廊、下廊,它的背部就是旧县府(即今凤苑酒店)一带高地,它长长的尾部伸展到现在的松树岗(即今清远二中足球场)。据说,这片凤凰地形地势较先前要高出不少,此后每当洪水到来,就成了当地人们躲避的地方。
  人们为了纪念英勇救人的张易,便把他居住的那条梧桐树旁的巷改名为“起凤里”。为了纪念那只舍生取义的大凤凰,又在现今工人文化宫前的空地上筑起了一个高台,命名为“凤凰台”,并将清城称作“凤城”。“凤”成为清城的一种文化标识,无限延伸,后来城乡内外陆续出现了不少相关的地名、路名及其他名称,如凤鸣路、凤凰岗、凤凰村、凤鸣戏院等。
  全国各地的“凤城”,多是因为地理景观,并且凤凰地形多在城郊。而清城是筑在凤身上的,凤与城不可分割,称得上是实实在在的“凤城”。再从传说内容来看,造就凤城功绩的并不仅仅是神异性灵的凤凰,还有血肉之躯的凡人,可谓神鸟与凡人的共同涅槃。这样的典故,不仅更接近地方和现实的特色,也使清城——凤城焕发出区别于别处的更为迷人的光芒与色彩。     □安石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