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新农村推动力
南方农村报
02版: 评论/读者之声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竞价排名”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18年04月26日
版次:
02
|网议|
新闻背景:2016年发生的“魏则西事件”,给存在已久的互联网医疗广告揭开了“盖子”。媒体记者最近调查发现,以往在电脑端出现的互联网医疗广告,更多地出现在了手机上。很多疾病关键词,在电脑百度等搜索网站上没有任何广告,但在移动端应用上,搜索结果的前几名全是医疗广告。(4月23日《南方都市报》)
熊志:很难想象,在经历了魏则西事件的巨大风波后,百度搜索中的网络医疗广告依旧乱象重重。唯一的改变是战场从PC转移到了移动端,而且对用户的画像也越来越精准。掌握海量的用户数据后建立的智能画像,能预测用户意图,帮助客服根据访客的兴趣点进行个性化的话术调整,增强代入感和针对性。
搜索的营收压力、医院高额网络广告的转化压力,二者合力形成了这样一种结果:互联网医疗广告领域欺诈与虚假泛滥,求助网络的病人经常成为待宰的羔羊。比如,一名患者本来没有抑郁症,却被诊断为“中重度抑郁”;将注意力不集中的儿童,诊断为“智力低下”。
罗志华:针对医疗竞价广告,互联网公司的确经历了一轮较为认真的整改,目前在电脑端已很难发现竞价医疗广告。然而,竞价医疗广告在手机上重现江湖的事实也警示我们,监管必须睁大眼睛,并时刻警惕出现的变通形式,切不可被表面的整改成效所迷惑。
同时,竞价医疗广告之所以成为顽疾,与背后存在的巨大利益驱动力有关,少数医疗机构不钻研医术,却花大价钱搞广告策划和“病人开发”,根源在于其发展理念和经营模式出了问题。因此,在查处滥发广告的平台时,还需对竞价医疗广告的需求端进行釜底抽薪式治理,对依靠欺诈患者牟利的无良医疗机构,要给予更加严厉的治理和打击,在供需两端封死竞价医疗广告的复出之路。
韩鹏飞:当搜索入口出现的竞价排名广告,以整形、美容、减肥软文的方式出现在“信息流”“社群”等载体中,很多患者恐怕只能是更具蒙蔽性的精准坑蒙之下的待宰羔羊。这也表明,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是违规操作的“滤镜”,从“大数据杀熟”到人工智能帮某些医院“开发病人”,技术用错了地方,也可能变成害人工具。问题不在于技术,而在于企业价值观出了问题。
对于竞价排名为虚假医疗宣传提供渠道的乱象,有关部门当然应加强监管,特别是将监管触角往移动端延伸。而对于涉事搜索引擎企业而言,也该反思:如果一些“装睡”者连“魏则西事件”这样的悲剧都唤不醒,他们还有多少市场信誉可以用来透支?
上一篇:
确权赋能释放宅基地改革深层红利
下一篇:
孩子的教育启蒙不可操之过急
上一篇:
确权赋能释放宅基地改革深层红利
下一篇:
孩子的教育启蒙不可操之过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