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长亭把酒望潼关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18年04月26日版次:13
|唐诗小札|
  红叶晚萧萧,
长亭洒一瓢。
残云归太华,
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
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
犹自梦渔樵。
——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潼关,横在陕、豫两省之间,是从洛阳进入长安必经的咽喉重镇。不要说车水马龙,就是历代诗人路经此地写下的诗,恐怕也很难计量。它不但形势险要,那景色更是动人。直到清末,谭嗣同还写下他那“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的名句。那就可知它在诗人心目中的位置了。
  许浑这首诗应该是早年的作品,因为他是从故乡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县)第一次到长安去的。潼关的形势和景色,显然深深吸引了他的注意,也引起了他的诗兴。
  我们读唐人的律诗,常觉满眼都是写景的句子。这些景句,当然有好也有不好,研究起来也够复杂。有些,貌似雄壮而实是空泛;有些,看似奇峭而实则粗硬;有些却是貌似寻常而实绕深意;也有些是看似平直而别具气势的。
  许浑这首诗好处正在中间那四句。固然开头就开得好,收结也优游不迫,显出身份。
  开头两句之所以好,是作者先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把读者引入一个秋浓似酒、旅况萧森的境界。看它“红叶晚萧萧,长亭洒一瓢”便显出客子在征途中的况味。上句用写景带出人物,下句用叙事透出旅况。用笔干净利落。然后,就放开手去大笔描绘四周的景色。
  中间这四句显然是潼关的典型风物。向南看,是主峰高达二千四百多米的西岳华山;向北看,隔着黄河,又可见连绵苍莽的中条山。写这两座山并不高明,高明在拿“残云”再加“归”字来点染华山,又拿“疏雨”再加“过”字来烘托中条山,太华和中条就不是死景而是活景。因为其中有动势——在庞大的沉静中显出一抹好看的动态。
  把眼睛略收回来,就又看见苍苍树色,随着关城一路远去。关城之外便是黄河,它从北面奔涌而来,就在潼关外头猛地一个身,径向那举世著名的三门峡冲去。咆哮的河水当然是流出渤海,可以想见,那河声也一直随着出海的。句中着一“遥”字,可见诗人站在高处远望倾听的神情。
  一首律诗,连用四句景句,可以显得臃肿杂乱,使人生厌;也可以安排得像巨鳌的四足,缺一不可。这要看作者的本领。上面这四句写潼关,风景是活的,是不可移换的。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一方面,切实自己还在潼关。照理说,离长安不过一天路程,作为入京的旅客,总该想着到长安后便要如何如何,满头满脑盘绕“帝乡”去打转了。可是许浑却出人意外地说:“我仍然梦着故乡的渔樵生活呢!”暗示了自己并非专为追求名利而来。这又是另一个方面。这样结束,也是颇为自己占身份的。         □刘逸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