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新农村推动力
南方农村报
02版: 评论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为冠姓权怼天怼地 对争取性别平等无益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0年05月14日
版次:
02
| 推荐 |
近日,自媒体从业者姜逸磊(papi酱)因为自己的孩子随夫姓,被认为违背了她以往塑造的独立女性形象。一些网友使用激烈的言辞指责papi酱的做法,甚至出现了人身攻击的倾向。一些批评者的逻辑是:生孩子就是不独立的体现,就算有了孩子,那也是papi酱为自己生的,不是为男人而生,孩子应该随母姓。
我国婚姻法规定,子女可以随父姓,可以随母姓。说到底,给未成年子女起名字,是夫妻双方彼此协商的事情。孩子跟谁姓,不能说明在家庭生活中一方处于强势还是弱势,而纯粹是社会习惯和双方意志共同作用下作出的选择。
以所谓“冠姓权”为靶子争取性别平等,掩盖了部分人对公民的普遍权益的漠视。性别权益的争取,不该以牺牲一个群体的合法合理权益为代价,来实现另一个群体的权益的上升。否则,那就不是捍卫性别权益的平等,而是一种精致包装下的权益侵占,是一种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利己主义。
争取性别独立的姿态值得欣赏,但实现性别独立的方法,不是与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彻底割裂,甚至把女性结婚生子贬低为“婚驴”。那种怼天怼地的性别观,非但不能赢得主流社会观念的认可,还将自己逼进狭隘的角落。只有携手并进,共同击碎造成性别不平等的枷锁,让性别平权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才能为当前的弱势者争取更好的处境。
在“冠姓权”之争中,未成年子女的真实需求常常被搁在一边。无论是在成长过程中,还是在成年以后,没有一个孩子愿意因为自己跟谁姓的问题,父母产生芥蒂;更没有一个孩子愿意在家庭矛盾中长大。如果连这个最基本的事情都不能达成一致,那么夫妻间的感情基础恐怕要打一个问号。对孩子负责,是一段婚姻关系必须承担的义务。
毋庸置疑,关于性别平等,社会要改善的地方还有很多。“男性优先”依然是很多岗位招聘的潜规则,女性的职业天花板也真实存在,在家庭生活中,男尊女卑的思想在一些地方甚嚣尘上。让女性的努力被看到、被尊重,让女性的真实意愿得到充分表达,才是当下争取两性权益平等的主要目标。
正如有评论所说,丈夫不是你争取权益的敌人。将女性权益运动等同于男女之间的斗争,陷入了某种偏激和极端的误区。实际上,从性别平权的历史上看,最早为女性权益发声的有识之士中,就有很大一批是观念开放、真正具有平权意识的男性。性别平等从来不是女性一方面的事情,两性充分达成共识、共同进退,为女性发声、为弱势者发声,才能共同营造平等的性别环境。
(转载自2020年5月13日《中国青年报》,作者王钟的)
上一篇:
7岁小女孩案板下上网课
下一篇:
着力夯实农业农村基础加大粮食生产政策支持力度
上一篇:
7岁小女孩案板下上网课
下一篇:
着力夯实农业农村基础加大粮食生产政策支持力度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