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守住广东“米袋子”

20个粮食产业园新增种植面积8.28万亩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1年05月04日版次:08
【 编者按 】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粮食关乎国计民生,广东作为粮食消费大省,粮食生产更不能放松。自2018年启动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以来,广东省20个以粮食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园通过推广一批优新品种、提升粮食综合品质、打造一批特色品牌,结合机械化、数字化生产和三产融合,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供应货足价稳,进一步保障了广东粮食生产,筑牢了粮食安全底线。为总结宣传广东建设粮食类产业园的成效和经验,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产业园办联合南方农村报,推出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园(粮食类)深调研系列报道。
  清明前后,广东各地春耕正忙。汕尾海丰的黄江两岸,连片20万亩水田已种上新一季水稻。这里出产的油占米因绿色优质而供不应求,各个大米加工厂也是一派热火朝天。自汕尾市海丰县丝苗米产业园获批创建以来,海丰粮食产业发展不断加速。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牛鼻子”。2018年以来,广东高位推动,在全省各地建设19个丝苗米产业园和1个马铃薯产业园。三年时间,产业园在促进粮食稳产保供、农民就业增收、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           □南方农村报记者 张植宏
大龙头大园区带动
  粮安天下。2020年,我国粮食产量达1.3万亿斤,实现历史性的“十七连丰”。广东省粮食总产量1267.6万吨,达到近8年最高。
  与此同时,作为粮食消费大省,生产基地分散、粮食加工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等问题仍成为广东粮食产业发展阻碍。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广东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近年来,通过筛选一批龙头企业参与创建粮食产业园,辐射带动产区内种、产、销各个环节,广东持续扩大全省粮食种植面积,扩大规模化经营,提升粮食加工储运水平,形成“一园带一区”的良好发展格局。
  在海丰,产业园联合当地政府,利用5G通讯与广东农业科学院和华南农业大学的专家实现“云视频会诊”,确保水稻生产正常开展。以产业园为依托,海丰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年产量已达18万吨。“产业园建设的资金投入大、配套建设用地,还能够有效推动资源、要素整合。”汕尾市海丰县丝苗米产业园的牵头实施主体丰隆米业负责人曾昭潘说。
  据统计,截至目前,广东省已建设19个丝苗米产业园和1个马铃薯产业园,投入省级财政资金9.5亿元,撬动社会资本超30亿元。以粮食产业园,特别是丝苗米产业园为引领,广东持续推动全省粮食产业发展,稳住“三农”基本盘,保障粮食安全。
守牢稳产保供底线
  粮食产业园建设对各地粮食稳产保供带来积极作用。
  “以前亩产才两三百斤,吃上一碗油占米饭很难得。”海丰县农业农村局党委副书记黄信乐表示,海丰县丝苗米产业园创建以来,通过推广、提纯复壮一批高产优质品种,将亩产提升至1000斤以上。汕头潮阳丝苗米产业园2020年新增农机设备77台,避免大量湿谷因未及时烘干而变质,每年可减少稻谷损失1000吨以上,通过政府全额“买单”水稻保险提高种粮积极性,区内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12万亩。
  在惠州,惠城丝苗米产业园2020年新增稻谷库容能力2.11万吨,去年初疫情期间,产业园紧急向市场供应优质大米2万吨,进一步稳定粮价,保障供应;惠东现有冬种马铃薯种植面积超9万亩,将依托产业园建设15万亩优势产业带;在江门,台山丝苗米产业园总面积达1235平方公里,被誉为“广东第一田”……
  广东各个粮食产业园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2020年,20个省级粮食产业园新增种植面积达8.28万亩,主导产业产值171亿元,对广东粮食安全起到坚实支撑作用。
由点及面提质增效
  各地粮食产业园在提质增效上下足功夫,大力推进“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提升机械化水平,建立利益紧密联结机制,保障粮食安全与提升种粮效益并存不悖。
  在惠城,产业园推进“智能监测+生态控制+统防统治”全程绿色防控技术,农药用量减少29.3%,水稻病虫害损失率下降10%以上,同时不断延伸稻米产业链,利用谷壳制成餐具,利用米皮生产米糠食品,使米糠价值提高10倍以上。
  让种粮赚钱,关键是让种植户赚钱。在广州增城,产业园建成千亩稻鱼立体种养基地,每亩年综合产值达10000元,较传统生产翻了一番。龙门丝苗米产业园与京东合作打造线上“惠州扶贫馆”,销售扶贫产品的同时推动电商发展。在梅州兴宁,产业园打造仓储烘干加工示范园,建设连片美丽乡村示范点,辐射带动当地水稻产业发展。据统计,2020年,广东粮食产业园农户收入高出当地平均水平15%以上,农户数同比增长14%。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