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从四大名猪到一枝独秀,广东地方品种猪如何从市场突围?品牌力量带动保种进入良性循环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1年05月04日版次:11
  南方农村报记者 吴昊晖
实习生 黄子民

  如今许多人会在吃猪肉的时候感叹一句:还是小时候的肉更香。这句话背后,体现的是中国养猪业从地方品种为主到瘦肉型猪占主流的巨大变化。风味更好但生产效率低的地方品种猪如何找到突围之路?记者近日进行了调研采访。
四大名猪其三面临保种困境
  我国现存地方猪品种83个,其中广东占4个,分别是大花白猪、蓝塘猪、粤东黑猪和广东小耳花猪。它们可以称为广东的四大名猪。
  在80年代之前,四大名猪广泛分布于广东各地。大花白猪以南海、顺德、中山、番禺、增城以及肇庆等地为中心产区。蓝塘猪产于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分布于海丰、陆丰、揭西、五华、龙川等地。粤东黑猪中心产区是惠阳、饶平和蕉岭等地。广东小耳花猪主要分布在茂名、湛江、肇庆等地。
  上世纪80年代之前,四大名猪都是各地养猪业的主力。以蓝塘猪为例,高峰期仅紫金县的存栏母猪就达3.8万头,年产仔猪60多万头,外销猪苗30多万头。然而随着瘦肉型猪的大力引进,四大名猪的饲养量开始大幅萎缩。
  据广东省养猪行业协会会长陈三有介绍,目前四个猪种里面大花白猪、粤东黑猪、蓝塘猪虽在省内建有保种场,但存栏量仍不足以进行大规模开发,仍处于提纯复壮阶段。只有广东小耳花猪的开发利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陈三有表示,广东一直鼓励本地养猪企业通过品牌开发,其中,广东壹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对广东小耳花猪杂交改良,推出“壹号土猪”品牌,带动了小耳花猪保护利用。
  四大名猪的发展究竟遇到了什么瓶颈?东莞市畜牧科学研究所所长李岩深有体会。新丰板岭原种猪场(广东省板岭原种猪场)是东莞市畜牧科学研究所的科研生产基地,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承担大花白猪的保种育种工作,通过30余年的努力,大花白猪的产仔性能有了比较明显的提升。李岩介绍,场内的大花白猪目前窝均产仔量达13头左右。但李岩坦言,现阶段大花白猪的保护开发工作仍面临三大难题。
  难题一,种猪场经营压力大。尽管政府逐年加大保种经费投入,但地方猪种保种场仍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以板岭原种猪场为例,每年饲料费、饲养人工、管理费等保种开支大概450-500万元,往年各级财政补助总额约60-80万元,今年据说补助额度会大幅提高。“剩余成本需要猪场自行承担,去年我们只能通过瘦肉型猪版块卖猪收入补贴保种工作。”李岩介绍,得益于猪价上涨,板岭种猪场才有资金继续运作。
  难题二,种猪存栏量少导致育种困难,肉料比高导致市场表现乏力。据李岩介绍,目前新丰板岭原种猪场内,大花白、蓝塘猪存栏母猪各约100头。地方猪的选育通常是通过与外三元猪杂交的方式进行,为了保留地方猪种产仔量大、母性好的特点,种猪场通常会选择利用外三元公猪与地方母猪进行杂交,但受限于母猪的数量,大花白猪的育种工作进展比较缓慢。同时,杂交后的大花白猪需要8个月左右才能出栏,料肉比过高也增加了市场推广难度。
  难题三,缺乏保种人才。技术人员的缺乏也严重制约了育种工作。李岩介绍,新丰板岭保种场依托东莞市畜牧科学研究所的技术力量,可以确保育种工作正常开展,但对于其它猪场而言,技术实力很难达到这个水平。
广东小耳花猪成功开拓市场
  在其他三大名猪都陷入困境时,为什么广东小耳花猪却诞生了壹号土猪这样的知名品牌?
  事实上在壹号土猪诞生的时候,广东小耳花猪同样面临着困境,市场上90%都已经是瘦肉型猪,中国传统土猪近乎消失。“一支铅笔都有品牌,有着十万亿市场的猪肉市场却没有品牌”,壹号土猪创始人陈生看到这个机会,决定将壹号土猪定位中高端,专营土猪肉。统一招牌、统一服装,整洁有礼,壹号土猪连锁专营店一经出世就与其他个体户产生鲜明对比。
  土猪肉售价比普通猪肉贵出一半,如何撬开消费者的嘴?壹号土猪每新开一个市场就会送出2两肉给每个到店的消费者,还在档口前安排试吃,五层分清的五花肉纯正鲜香,好的产品自己会说话,久而久之招揽了大批忠实粉丝。
  在壹号土猪大规模扩张市场的同时,土猪这个品类逐渐受到市场青睐,更多的商户打出土猪招牌,土猪的市场份额从最初1%到现在15%-20%。但壹号土猪始终保持领先的根本原因在于上游的育种、养殖建设。中山大学陈瑶生教授高度评价壹号土猪在地方猪种育种方面的成绩。“育种成功首先要有足够大的规模。国内许多地方品种,连100头母猪的种群都没有,根本就谈不上系统的育种。”
  壹号食品副总经理宋德清介绍,目前壹号土猪的存栏母猪超四万头,纯种的广东小耳花母猪超三万头。保种工作需要长期大量的资金支持,壹号土猪既有上游育种、保种研究,又有下游市场消费需求,形成良性循环,能持续做好保种工作。
业内呼吁更多企业参与进来
  从壹号土猪的成功以及其他地方品种的困境可以看出,结合自身优势主动开拓市场仍然是地方品种的主要出路。陈三有介绍,近年广东地方猪出栏量一直在增加,从2017年约120万头,发展到2020年,全省地方猪出栏量约300万头。随着经济发展,消费者对于高端猪肉的需求也飞速增长,这无疑是摆在四大名猪面前最好的逆袭机会。
  如何进一步开发利用地方猪资源?李岩认为,囿于经费和人力资源的限制,目前大部分保种场只能保证地方猪种不灭绝,并无余力开拓终端市场,要进一步开发地方猪种的商业潜力,还要靠社会资本。李岩呼吁,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导更多企业参与到地方猪种的市场开发中来。事实上,地方猪种具有许多独特优势,比如,地方猪的母猪使用年限长,肉质鲜嫩鲜美,抗逆性也比较好。如果能加以开发利用,培育出新型猪种,对于地方猪市场开发和解决我国种业卡脖子问题都具有重大意义。
  国家生猪种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华南农业大学吴珍芳教授则建议,首先应该做好地方猪种群的整理,开展性状选育,适当扩大群体规模,充分发挥土猪肉口感好,风味佳的优势,利用杂交技术提高地方猪种的瘦肉率;同时加大土猪品牌肉的开发力度,既保留比较好的风味,又满足市场对瘦肉率的需求,增加地方猪种的市场份额。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