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新农村推动力
南方农村报
07版: 种植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新农具全程助力水稻管理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1年09月25日
版次:
07
无人车运输刚收获的稻谷。
南方农村报记者 戴甜甜
9月23日是“秋分”,我国迎来了第四个农民丰收节。丝苗米作为极具岭南地方特色的优质稻米喜获丰收。今年,全省早稻亩产407公斤,总产量524.15万吨,单产创22年来新高。
丝苗米的大丰收,离不开躬身田间的年轻人。近些年,在国家助农政策的大力扶持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到家乡。他们不畏泥泞,借用新农具的力量,在田间地头耕耘新一代的美丽乡村梦。
“新农人就应该有新装备”
“你这一天天老往田里跑,人又整天晒的乌漆麻黑有意思吗?”6年前,来自增城的90后靓仔梁亨达对父亲从事农业十分不解,然而父亲却说:“你们小年轻懂什么,我对土地是有感情的。”
这份父亲所谓的感情,在2年前梁亨达辞掉国企的“铁饭碗”,回乡做起新农人后才慢慢理解。
看着父亲在田里使用的插秧机、收割机等机械化设备,梁亨达感受到,耕种管收方式和他认知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印象有天壤之别。他想:如果我去种田,是否能带来更多的改变?
“我平时经常关注农业设备发展的相关信息,有一次看到了农业无人机,非常感兴趣,我觉得新农人,就应该有新装备。”2019年,梁亨达开始使用农业无人机投入2000亩水稻的生产管理。
“在还没有智能农机之前,家里的2000亩水稻打药纯靠人工来做,效率非常低。”梁亨达说,“以前用人工,一百亩田需要2天才能完成,人工成本需要1千多块。”智能农机不但提高了生产效率,也降低了种植成本。
先进农业科技的发展让农业生产摆脱了过往的艰辛与低效,也成为年轻人心动于农业的起点。
“年轻人,想法都比较多,今年我们还计划做自己的品牌。”种地多年的父亲看着金灿灿的丝苗米田,露出欣慰的笑容。
“智能设备让农业更简单”
距离增城150公里,来自肇庆四会的90后靓女陈丽华同样在丝苗米稻田里耕耘着她的未来。
今年是陈丽华进入农业的第二年,如今家中的1000亩地里大部分种植的都是丝苗米。在没有接触到智能设备之前,四会当地农业生产大部分仍使用人力劳作。陈丽华引入农业无人机之后,水稻种植更加简单。
从播种到收割,智能化设备可谓“无处不在”:农业无人机播种、施肥、打药,农业物联网实时监测,遥感无人机测绘并计算出苗率,智慧农业系统对作业数据进行统一管理,运输稻谷也采用农业无人车,实现了智慧化与无人化作业。
7月15日,陈丽华所在的华亿农业公司举办了“千亩水稻收割仪式”,全程采用机械化收割。对于丝苗米亩产700斤的成果,陈丽华表示非常满意。
无人车运输刚收获的稻谷。
上一篇:
广东打开水稻育种“芯”思路
下一篇:
33个产业园获特色产业园推荐
上一篇:
广东打开水稻育种“芯”思路
下一篇:
33个产业园获特色产业园推荐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