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早出蛙15-30天 每亩增收1.5万元

湖北黑斑蛙亩产达5100斤,早卖蛙每斤多卖3-5元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2年11月10日版次:10
  南方农村报讯 (记者孙岁寒) “放眼整个湖北养黑斑蛙行业,今年我们几乎是最早开始卖蛙的,而且大部分都在7钱规格上。”湖北仙桃市亿兴隆特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亿兴隆”)负责人李志国对此甚是满意。
  今年7月初,合作社的商品蛙就开始出塘销售,亩产达到5100斤,比常规养殖早出蛙15-30天。由于今年早出蛙,每斤蛙多卖3-5元,每亩增加纯收入1.5万元左右,合作社有约1600亩养蛙水面,今年纯利增加近2400万元。
  目前,黑斑蛙是一个小品种,但是产品质量高、消费潜力大。不过李志国认为,将来随着市场进一步扩大,养殖黑斑蛙收益将达到现在的3-4倍,而且是一个健康、环保、高效的绿色大产业。
  据了解,亿兴隆是湖北省级示范合作社,有50多户养殖家庭农场,总养殖面积达到1600多亩。按照生产计划,今年亿兴隆采用早蛙模式,在3月就开始放苗,每平方水面放苗350-450只,预期亩产4500-5500斤。
  “今年我们出蛙的速度,可能是湖北最早的,估计在全国也很难看到。”李志国说,今年7月2日,合作社开始出蛙,出蛙的规格从5钱到1两,此后一直是7钱,有30%的规格达到1两。到8月7日出蛙达到高峰,一天出蛙18000斤,大部分蛙都长到7钱以上,其中30%长到1两以上,10%长到1.5两以上,当天也是整个江汉平原出蛙规模最大的一次。
  在这一批收获中,当时来收购的流通商表示,亿兴隆基地里七成的蛙在8月15日售出,而且规格大、品质好,甚至影响了那几天武汉市的蛙价。
  李志国介绍,养黑斑蛙有不少关键环节,如蝌蚪缩尾期、幼蛙驯食阶段、成蛙催肥等。对投入品的选择特别重要。饲料方面,这关系到成活率和发病率,如果蛙吃不饱或者个头不均匀,就会相互蚕食;动保产品则直接水质环境相关,这是保障整个养殖过程不发病、少发病的决定性因素。
  此外,模式也非常重要。李志国认为,早蛙模式主要通过育养分离模式实现。幼苗和成蛙群体不接触,发病率明显减少,而且由于养殖场内蛙的生长阶段比较一致,管理也更加省力。
  经过这些年的总结,李志国认为,将来育养分离将成为黑斑蛙养殖的趋势,就像养鱼虾一样,由苗场和养殖户分别从事繁育和养殖工作。
  “采用这种方式,一来提高单位水面收益,二来规模化操作能降低成本和风险,还可以加快养殖速度,缩短时间。”他说,今年在仙桃,采用育养分离模式的养殖户,70%的人亩产量都达到了3000-5000斤。现在仙桃养殖技术过硬的黑斑蛙养殖户,每亩纯收益普遍超过万元,最高的甚至能超过2万元。
  现在,李志国和社员们对养黑斑蛙的前景颇为期待,因为从市场需求来看,黑斑蛙还处在发展的初期起步阶段。“我们养出真正的优质蛙,将来随着市场的逐步扩大,养殖户的收益将增加3-4倍,生活也更加富裕,加快实现乡村振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