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新农村推动力
南方农村报
11版: 健康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七旬阿伯三度心脏换瓣
专家指出,随着技术进步高龄不再是心脏手术禁区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2年11月17日
版次:
11
专家团队手术中。
南方农村报记者 朱斌
通讯员 廖胜杰 张灿城
近日,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血管外科专家团队成功实施的一例胸腔镜微创换瓣手术。据悉,72岁的患者庞伯此前经历了两次正中锯开胸骨的传统心脏瓣膜手术,如今人工生物瓣膜出现衰败,在暨大附一院接受了人生中的第三次心脏手术后,庞伯康复出院了。
暨大附一院副院长、心脏血管外科张晓慎主任医师解释,瓣膜退化、冠心病等因素是导致老年瓣膜疾病的常见病因,因老年患者身体条件差,手术并发症增多、术后恢复慢,甚至不耐受传统开胸心脏手术,病人对手术治疗普遍存在抵触心态。如今随着心脏外科手术方式及体外循环等各种技术的日趋成熟,年龄因素已逐渐不再是手术首要禁忌症。
人工生物瓣膜衰败
庞伯今年72岁,十多年前因为心脏二尖瓣疾病先后经历了两次正中锯开胸骨的传统心脏瓣膜手术。如今,原来更换的人工生物瓣膜逐渐出现衰败,失去了正常的功能,随之出现了三尖瓣的极重度返流。庞伯感觉心慌、气促越来越明显,近几个月只能整天躺在床上,水肿到了膝盖,寸步难行。
先后历经两次手术的庞伯对做心脏外科手术一直心有余悸,正中的伤疤时刻提醒着庞伯当时手术的痛楚。当从心脏外科专家口中得知自己需要接受第三次手术的时候,庞伯第一反应就是坚决拒绝手术治疗。但经过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血管外科专家刘菁主任的耐心劝导,他得知有可能接受微创手术治疗后才勉强同意先住院评估手术风险。
入院后,张晓慎告诉患者,高龄病人再次换瓣风险虽然有一定风险,但目前微创胸腔镜下心脏手术占暨大附一院一半心脏手术量,技术已经很成熟,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术后康复明显增快等优点。经过观察其他接受微创心脏手术病友的恢复情况,庞伯最终重新树立战胜病痛的信心,决定接受第三次心脏手术。
微创手术再度换瓣
庞伯刚入院时不仅不能平卧,呼吸很费力,肝脏已经增大到肋下三横指,而且经过检查,发现存在极其严重的肝功损害。张晓慎查看病人后表示,正常人的肝脏在肋下是触不到的,说明庞伯目前正处于急性心力衰竭时期,循环淤血严重,从而导致肝功能不全,首选综合治疗控制心衰、恢复主要器官功能后再考虑手术。
庞伯非常不能理解,为什么不能马上进行手术治疗?张晓慎解释,心脏手术很复杂,手术本身也可能对于患者身体造成一定的打击,必须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尽可能把各器官功能调整到最佳状态,手术做起来才能更顺利、成功率更高、康复也会更快。
同时,张晓慎要求医疗团队积极调整药物治疗方案并密切关注庞伯的病情变化,不排除病情恶化时被迫紧急进行手术治疗,尽全力一搏以挽救生命的可能。庞伯最终安下心来,配合治疗,等待手术时机的到来。
经过一段时间的悉心治疗,庞伯身体的各项重要指标均逐渐恢复正常,满足了接受微创手术的标准。
经过精心准备,近日,庞伯顺利接受了人生中的第三次心脏手术:胸腔镜下二尖瓣再次生物瓣置换术以及三尖瓣生物瓣置换手术。术后庞伯恢复很快,第二天就拔除了气管插管和引流管,第三天就下地走路。术后第八天,庞伯康复出院了。
高龄不再是手术禁区
张晓慎介绍,生物瓣膜的主要优点是手术后患者不需要长期抗凝治疗,避免了抗凝不当导致的严重并发症,普遍用于老年瓣膜患者,但生物瓣膜最主要的缺点是远期衰败,就是瓣膜在人体内工作一段时间后,瓣叶必然出现钙化、僵硬,甚至撕脱,严重时导致狭窄、返流的现象。接受生物瓣置换的患者年龄越轻,衰败越快;患者血压高出正常范围越多,生物瓣衰败也会加速。
张晓慎解释,伴随平均寿命延长、人口老龄化比例增高以及生物瓣膜应用的激增,老年患者心脏手术治疗(包括再次心脏手术)需求的绝对量也必将增多。受益于心脏外科手术方式及体外循环等各种技术的日趋成熟,年龄因素已逐渐不再是手术首要禁忌症。但再次手术需考虑组织粘连等问题,手术难度必然大大增加。
“但随着微创手术水平的进步,胸腔镜技术在心脏外科手术中应用日趋成熟。通过胸腔镜进行微创手术治疗,具有恢复快、术后疼痛轻、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等优点,是符合适应症的再次心脏瓣膜手术的选择之一。”张晓慎强调。
专家团队手术中。
上一篇:
下一篇:
40岁男子突发脑出血昏迷 3小时急诊手术挽回性命
上一篇:
下一篇:
40岁男子突发脑出血昏迷 3小时急诊手术挽回性命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