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完善农村消费环境迫在眉睫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3年03月25日版次:02
| 快评 |
  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2年农村消费环境与相关问题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农村居民对当前农村消费环境的综合满意度为75.35分。44.5%的农村消费者表示,最近一年内曾在本村及附近的市场上买到过假冒伪劣产品、“三无”产品,甚至种子和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同样存在掺假售假等问题。
  长期以来,假冒伪劣产品都是农村市场的一块“顽疾”,其危害不容小觑。种子和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掺假售假,必然影响粮食安全和产业发展;各种消费品假冒伪劣,则意味着农民的身体健康受到威胁;在一些旅游特色农村,假货横行将影响当地的声誉。在这个意义上,治理农村假冒伪劣产品,对于提高群众幸福感意义重大,必须尽快提上日程。
  农村假冒伪劣产品多,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关键在于怎么把脉。中消协的分析就认为,农村商业组织形式较为单一,商业经营的规范化程度不高,商业设施以小商店、小超市为主,农村居民缺乏必要的商品知识和消费维权意识,对商品价格高度敏感,分辨商品的真假以及过期与否并非易事,这都为假冒伪劣产品、“三无”产品提供了生存土壤。这些分析不能算错,但好像都将问题归因于农民。
  从一般群众的眼光看,买不起名牌产品,就买个便宜点的凑合一下;人家宣传产品多么好,自己没办法辨别;万一被骗了,不知道去哪里讨回公道。这本来都是无奈的事情,他们是完完全全的受害者。农民消费能力、文化水平有限,但这都不是任由奸商欺负他们的理由。如果以居高临下的姿态看待农村消费市场乱象,恐怕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目的就是为群众营造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因此必须从乡村振兴的高度出发,多管齐下治理农村假冒伪劣产品。
  首先,应该加大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力度。农村地区长期以来存在掺假售假问题,这不仅让消费者的利益受损,更危害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相关部门应该加大监管力度,对于发现的假冒伪劣产品,应严格惩处违法企业,维护农村消费环境的公平公正。
  其次,加强农村消费市场信息公开。在农村消费市场中,消费者缺乏信息透明度,很难了解产品的真实情况,从而很容易受到不合理的价格和低质量的产品的影响。有关部门应该制定有关政策,要求农村市场经营者必须公开产品的来源、生产日期、配料等信息,建立起完整的消费者反馈机制,让农村消费者随时掌握最新的市场信息。
  最后,应该营造健康、可靠的农村消费环境。目前,全国多地深入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建设。让假货真正退出农村市场,有必要通过推进农村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建设,用每一个村庄良好的法治氛围,倒逼假货退出村庄。此外,加强农村质量监督与品牌建设,不断完善乡村物流快递配送体系,让农村消费者可以便捷地网购优质产品。
  总之,当前农村群众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维护农村消费者权益已成为当前治理农村市场的重大任务。只有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合作,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真正将消费者的利益摆在首位,才能营造出健康、可靠的农村消费环境。
(作者别傲,媒体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