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没出息”后生变身网红“兄弟”

农村自媒体博主“华农兄弟”全网粉丝超千万,帮助身边7个乡镇销售农产品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3年04月20日版次:06

  “华农兄弟”在田里挖葛根。 新华社图片

  早春三月,备耕正忙。
  刘苏良挽起裤腿,跨过田埂,抄起锄头挖开出水口,不一会儿水流慢慢浸透了一块块翻整好的土地。
  一旁的胡跃清架着相机,将一切记录下来。视频经网络平台播发,浏览量一周内就突破百万次,上千条弹幕“铺天盖地”。这样的视频,在“华农兄弟”账号已累计发出500多条,全网粉丝达千万。
  “华农兄弟”,不是兄弟俩——出镜的叫刘苏良,摄像的叫胡跃清。如今,在赣南全南县古家营村,上到七八十岁的老人,下到学龄前儿童,见到他俩都会唤一声“兄弟”。然而,7年前,“兄弟”只是乡亲们眼里“没出息”的后生。
从农民到“网红”
  刘苏良初中毕业后,就辍学在家务农。成年后,和很多同龄人一样,也渴望去外面的世界闯闯,他修过汽车、端过盘子、当过司机、在工地搬过砖……
  2016年,刘苏良回了老家。这一年,他讨了媳妇,有了孩子,不想再过“一年只能回来一次”的日子。
  “抱着孩子,和老婆一起坐在门槛上看星星,总好过一个人呆呆地看着城市里的红绿灯。”刘苏良说。
  同样厌倦了在外漂泊的生活,胡跃清也从沿海工厂回来了。那时,他骑着摩托车,是全南县南迳镇第一个端着摄像机“拍来拍去”的人。
  2017年,胡跃清和刘苏良,两位曾经的初中同学,在朋友的撮合下决定一起“拍拍看”。他们决定搞一个组合,即“华农兄弟”。
  作为视频内容生产者,华农兄弟的拍摄模式和风格“十分自然”:几乎没有计划,今天是怎样过的就怎样拍,除非没录上,不然刘苏良所有的讲话内容都只说一遍。两人除了互相招呼一声“开始拍了”,刘苏良如何走位,开口会说什么,胡跃清都不管。
  那时,互联网平台投入了丰厚的资金推广“三农”视频内容,万次播放量的补贴就有20多块钱,华农兄弟的视频从最开始只有几千人观看,到后来一个视频的单次播放量涨到了十几万、几十万、上百万……后来,“兄弟”开始尝试在视频内容上作出改变,他们承包土地种水稻、养羊、钓鱼、帮村里卖蜂蜜和脐橙、搭起了招待朋友的玻璃房……
  视频受欢迎,按照胡跃清的猜测,大抵是因为年轻的受众群体从中看到了农村生活的自在——这或许是城市里缺乏的。
“吃亏账”反着算
  最近,“兄弟”告诉记者,他们挂起了“有机富硒大米”的牌子。这意味着今年全村种植的700多亩水稻,又多了“新卖点”。
  卖着全村的大米,流转的却是村里种植条件最差的土地。一百多亩梯田,三分之二挂在山腰,三分之一靠近河滩——高处的灌溉水上不去,低处的每到汛期会被上涨的河水淹没。不仅如此,这片土地高低不平,田埂交错,机械化作业难上加难。
  3年前,在和村里种粮大户们一起商量划分种植区域时,“兄弟”挑了其中这块最难啃的“硬骨头”。
  “如果我们不带头种,那村里大把大把的耕地,都得撂荒了。”刘苏良说。后来,他俩商量请村委会出面,召集大家一起把地重新种起来,产出的稻米,他们负责卖。
  2020年初,受疫情影响,全南县大批农产品滞销,华农兄弟被村里的其他“兄弟”寄予厚望。
  “兄弟家的脐橙熟了”“我们去看看兄弟家的香菇”“这就是兄弟家的野生蜂蜜”……直到如今,他们网络平台的商铺里,也只是在不同的季节上架不同的商品,从本村“兄弟”家的土货,到全南7个乡镇的农产品,每一样都是赣南山区的土特产。
  每年11月上旬,华农兄弟的车棚里常常挤满了一头白发的老人和堆成小山的脐橙。在赣南打包脐橙的青壮年,平均每月只有3000元左右收入,华农兄弟却给老人们开出了近6000元的工资。
  “没有原因,只是觉得他们是最信得过的亲人。”胡跃清说。
  “把脐橙运出去,在物流园打包成本不是会更低吗?”我们问道。
  “账不能这么算,乡亲们打包的箱子至今没有一件在运输中破裂,这么算他们还给我们省了钱。”刘苏良说。
  在橙香四溢的时节,村里的老人们总是精神抖擞,华农兄弟的车棚里常常灯火通明。
  在“兄弟”办公室的墙壁上,新挂上了一张农产品销售图,以长长短短的线条把全南和农产品卖到的城市连接起来。他俩在过去偏僻的家乡位置标上了一颗星。
不会离开乡村
  从3年前开始,慕名来村里的人越来越多。大多数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最远的是一位在澳大利亚结束留学的“海归”,回国后第一站就来到古家营村,在村里小旅馆一住便是一个月……
  华农兄弟接待的客人身份各不相同,“来的人多了,名字记不清,索性都叫‘兄弟’。”刘苏良说。
  有的“兄弟”发现了华农兄弟这个“IP”背后巨大的能量,想把他们带离农村,他们不是没有动心,也曾去尝试,但发现离开了乡村的土地和烟火,就像失去了自己的本真。
  为了孩子读书,胡跃清最近这两年住到了县城,刘苏良依然留在村里。刚开始,胡跃清找刘苏良时,还会打他的电话,当发现经常打不通后,他慢慢习惯了开四五十公里的车,回到村里直奔牛棚或羊圈。
  刘苏良依然热衷于养殖,三年来他把“鸡鸭鹅牛羊,全试养了一遍”,还学会了给羊打疫苗,几乎成了半个兽医。村里人在刘苏良的带动下,学会了养羊、养牛等,不大的小山村,村集体经济养殖产业越办越红火。
  如今,华农兄弟仍在不断转型。但他们始终坚守一个原则:“永远扎根于农村”。
  入夜,抬头仰望,春天的古家营村,夜空澄澈辽阔,天边星辰点点。村口牛棚在小山坡上,顺着手指向的地方,“兄弟”如数家珍般讲着——今年过年后,哪一家的年轻人不走了,哪一家又多养了20只鸡……        □黄浩然 胡晨欢
  “华农兄弟”在田里挖葛根。                              新华社图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