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12版: 文化室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博采众长广府菜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3年04月20日
版次:
12
广府菜用料丰富,选料精细,技艺精良。 视觉中国供图
广府菜范围与“广府话”即粤语方言流行区域相对应,以广州、佛山为中心,珠江三角洲区为主,延及粤西的肇庆、湛江等地,用料丰富,选料精细,技艺精良,清而不淡,鲜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腻。擅长小炒,要求掌握火候和油温恰到好处。还兼容了许多西菜做法,讲究菜的气势、档次。
“广府”一词有丰富的历史内涵,隋唐时期,朝廷在广州设广州都督府,管理岭南地区,宋初设广州府,作为一级地方政权建制。但以粤方言区而论,“广府文化”的形成显然经历了更加久远的历史积淀。
广府文化区地处珠江三角洲,气候炎热,土肥水美,物产丰富,自古以来,多元经济发展,既保留了中原主流的“以农为本”的社会发展理念,同时,与海外贸易相关联的“重商”经济也一直延续。这样使得广府文化相对地处一种开放包容的形态,与之相对应,广府菜也同样具有博采众长的特点。
广府菜在唐代已比较注意改进烹调,懂得运用配料和掌握火候,开始更广泛地受到北方移民带来的饮食习惯影响,加之唐宋时期的广州对外贸易发展,包括外来的阿拉伯人在广州定居,明清以来,广府菜继续吸取中外烹饪文化之精华,使岭南饮食文化进入第一个黄金时代。
清朝人有一首竹枝词,专门歌咏广府菜的:
响螺脆不及蚝鲜,
最好嘉鱼二月天。
冬至鱼生夏至狗,
一年佳味几登筵。
近代以来,广府菜受到西餐的影响,借鉴了许多西餐的烹调技艺,“中菜西做”,或“西菜中做”,或“中西合璧”,体现了广府饮食文化得风气之先,中西交融的价值取向,同时又在传承发展中保持着自身特色。
广府菜在珠三角各地又形成二级亚菜系,如南海菜、番禺菜、东莞菜、顺德菜、中山菜、四邑菜、深圳宝安菜等,这些菜既有丰富精细选材和清淡口味的广府菜的共性,又表现出各自的地方风味特色。
著名的广府菜的菜品有:白切鸡、烧鹅、烤乳猪、红烧乳鸽、蜜汁叉烧、上汤焗龙虾、清蒸石斑鱼、阿一鲍鱼、鲍汁扣辽参、白灼虾、椰汁冰糖燕窝、干炒牛河、老火靓汤、广州文昌鸡、煲仔饭、广式烧填鸭、豉汁蒸排骨、鱼头豆腐汤、菠萝咕噜肉、蚝油生菜、香煎芙蓉蛋、鼎湖上素、烟筒白菜、鱼香茄子煲、太爷鸡、赛螃蟹、香芋扣肉、南乳粗斋煲、龙虾烩鲍鱼、米网榴莲虾、菜胆炖鱼翅、麒麟鲈鱼、蚝皇凤爪等。
其中,烤乳猪是广府菜中的名品,炆狗、焗雀、烩蛇羹(俗称龙虎斗)被称为“粤菜三绝”。
近现代出现的广府菜代表性酒家名店有南园、北园、广州、泮溪、大三元、陶陶居等。
由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天气闷热多雨,广府菜甚至融入了传统的药膳元素,其中汤类就很有特色。
广府民间俗语:“宁可食无菜,不可食无汤。”先上汤,后上菜,几乎成为广府宴席的传统习惯。广府菜中的“靓汤”,有三蛇羹、三丝鱼翅羹、冬虫草竹丝鸡汤、老鸭薏米汤、椰子鸡汤、西洋菜猪骨汤、霸王花猪肉汤、酸菜跳鱼汤等。
时令汤类随一年四季变化而不同,春夏以补充水分和消暑解渴为主,汤料简单,发散性植物根茎为辅料,汤味多清淡,秋冬则喜用中药材作辅料,味浓厚。
广府菜追求色、香、味、形,民间美学意涵丰富,通过刀工、烹调、火候、佐料、拼盘、菜名以及饮食的环境等的相互配合与协调,而达到饮食与艺术融为一体的美的境界。
有一道菜品叫冬瓜盅,造型、色泽、味道都很讲究,其制作方法是:用半只不去皮的冬瓜为食料,也作为器皿,外形进行艺术加工,制作成各种好看的形态,内里配以肉丝、虾米、莲子、香菇等,经慢火炖至冬瓜熟透。这种制作工艺现在已经延续到很多瓜果,如木瓜盅、菠萝盅等。
广府菜非常讲究刀工,名厨、大师可以用娴熟的刀工将鱼改成小菊花型,名为菊花鱼。
厨师们通过巧手和奇思,可以把食料雕砌成龙、凤、花、鸟或山水风景,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再配以寓意美好而颇有艺术性的菜名,如以“羊城八景”命名的菜肴,以及以“百花迎春”“一帆风顺”“好事发财”“莲花鸡”“牡丹鸡”命名的菜品等,颇添几分诗画之境,给人们的味觉、视觉、触觉、听觉带来美好的感受。
□陈典松
广府菜用料丰富,选料精细,技艺精良。 视觉中国供图
上一篇:
陈寅恪家的 半碗稀粥
下一篇:
春夏交替 谷雨“调摄”
上一篇:
陈寅恪家的 半碗稀粥
下一篇:
春夏交替 谷雨“调摄”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