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村民改姓背后的无奈应引起重视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3年04月27日版次:02
  在云南丽江,一支以鸟为图腾的家族,姓“nià”,由于信息系统中无法输入和显示,给村民带来了种种不便,只能改姓“鸭”。4月21日,话题“因姓氏太罕见全村集体改姓鸭”登上微博热搜,阅读量达1.4亿。21日晚,记者采访到两位“鸭”姓村民,对方表示情况属实。
  据了解,“nià”是上下结构,上半部分是少了一横的“鸟”,下半部分是“甲”。由于当前的电脑系统无法输入和显示,“nià”姓村民办理二代身份证时,只好将其拆开,拆分为“鸟”和“甲”二字,从而组成了鸭子的“鸭”。电脑系统无法输入和显示的问题,倒是迎刃而解,但这一姓氏源于对鸟的崇拜,据说意为“飞翔的鸟”,“鸭”姓显然无法寄托传统“nià”姓的真正含义,不仅难听,一点美感、意境和文化意义都没有。有网友认为,虽然历史上也有人姓“鸭”,但在现代社会,“鸭”姓无论怎么取名字,都觉得有点别扭。
  姓氏是一个家族的象征和血脉传承,是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所说“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不仅表明了为人处世的光明磊落,也表明了捍卫姓氏的坚强决心——不因被连坐而改姓求免,这类典故甚多。中国人的姓氏数量众多、来源广泛,姓氏文化源远流长,每个姓氏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必然打上历史的烙印,所有姓氏构成一个庞大的姓氏文化系统,这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应该得到尊重和被保护,得到传承和发展。若因种种原因而篡改,便是对家族文化、姓氏文化的破坏和削弱,令人无比惋惜。
  有人可能要说,在信息时代,电脑系统已成为公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个别古老、生僻姓氏,的确存在无法被电脑系统输入和识别的情况,不改怎么办?不改会给一些人的学习、工作与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正如一“鸭”姓村民所说,“你不改,出门不方便,坐火车坐飞机,啥票都买不了。”由此来说,当地相关部门将“nià”姓改为“鸭”姓,可以作为应急之策,但不能一直这么改下去。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规定,从2013年1月1日起,居民身份证一代证停止使用。这么多年过去,“nià”姓以“鸭”姓替代的做法,不应一成不变。
  据报道,当地村民曾讨论过“nià”的问题,“还是想回归nià姓,不能丢掉老祖宗传承的宝贵姓氏。但我们也不知道去哪里反映,找不到正确的渠道”,每次讨论都无疾而终。村民找不到正确渠道,当地相关部门不可能找不到,早点向上面提出这个问题,并推动解决,才是正确的做法。换言之,技术漏洞应通过有效办法加以解决,而不是被动地以“字库中没有此字”,简单用其他字代替。长期以“鸭”姓来替代“nià”姓,不仅没有为民利民,还可能对一个家族造成情感困扰。
  近年来,因姓氏太罕见、难以录入电脑系统而被改姓者,不只是这一起。比如号称中国最生僻的姓氏“爨”(拼音cuàn),登记户口时电脑打不出来,相关家族无奈改姓。还有一些地名因生僻字而改名,比如盩厔(zhōu zhì)县改名周至县。这种做法被指迎合信息化,一味图简便,罕见字生僻字就是这么消失的。
  为防止这种做法对汉语言文字、中华传统文化继续造成破坏,有专家早就呼吁,针对姓名、地名、古籍等领域存在的生僻字,推进“生僻字数字化”工程,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汉字,守护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据报道,工信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院等多家单位4月23日升级“汉字守护计划”,加快“生僻字数字化”。“鸭”姓家族回归“nià”姓,有希望了。
(作者何勇海,时评人)

下一篇:“野景点”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