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技术催生的预制菜,也可以有人文关怀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3年09月23日版次:02
| 快评 |
  新学期开学,江西赣州蓉江新区多名学生家长向媒体反映,当地多所小学、公立幼儿园在餐饮供应方面采用了预制菜,家长们炸开了锅。为此,南方农村报曾刊发《预制菜进校园何以成为洪水猛兽》、《因偶发事件全盘否定预制菜不可取》两篇评论文章予以回应。目前来看,“预制菜进校园”的争议仍在发酵中,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就事论事,如果仅是普通的食品安全新闻,民间的情绪恐怕不会如此激烈。恰恰因为涉及祖国的花朵,偏偏又加入预制元素,使得舆情朝着另外的方向发展。在一些人看来,不安全似乎成了预制菜的原罪,“都是预制惹的祸”。既然事情由食品安全引起,我们不妨先将问题聚焦于此。如果脱离这一主题,无助于共识的达成与问题的解决。
  必须承认,坊间针对预制菜的担忧并非全无道理。在大众固有印象中,新鲜食材、手工烹饪有着很难替代的优势。对于进入口中的东西,自然有着高于工业品的期待。有时出于预算考虑,大人或许会做出某种妥协,自己能填饱肚子即可。但让正长身体的孩子吃预制菜,并且还出问题了,任何一个家长都会坐不住。
  按照中国农业大学叶敬忠老师的说法,“食品安全问题不仅是食品质量不安全的问题,同时也是消费者对食品市场失去信心的问题。”对食品安全有担忧,进而讨伐相关涉事单位,这不仅可以理解而且很有必要。所以正常的逻辑是:食品出现问题就让供应商负责,这个锅不该由整个预制菜行业来背。——就像我们被恶人行刺,不去追究凶手的责任,反倒关心起他的凶器是工厂生产还是手工打造,那就犯了舍本逐末的错误。
  人民群众有吃健康食品的权利,这点不以其是否预制来评判。从烹饪方式的角度看,现做与否并不构成安全食品的必要条件。前段时间发生在江西某校园食堂的“鼠头鸭脖”事件告诉我们,现做饭菜对厨师要求更高,食品监管难度更大。而发生在广东的“注水牛肉”事件,则预示着你买回家的“新鲜”牛肉,依然无法保证安全。这些虽不是普遍现象,却预示着所谓“现做”背后巨大的食品安全隐患。而在正规的预制菜生产流程中,以上问题都能轻易化解。至于国人念念不忘的口感,那是一门“玄学”,只能得到仁者见仁的答案。
  其实,无论预制菜的安全问题,还是营养问题,大多属于技术范畴。落在消费者头上,都是实实在在的成本。从这个层面看,生产企业与消费者之间需要一场双向奔赴。企业生产出品质有保障的食品,消费者才会支持你;公众愿意为高品质预制菜买单,企业才会有源源不断的研发动力。就此而论,这一新业态的成长之路依然漫长,一来有待预制菜生产企业的努力,将菜品的口味和安全性提升上来;二来需要人们走出观念的牢笼,抛弃那种非此即彼、“既要又要”的思维方式。
  当然,针对将美食作为信仰的中国人,单纯走技术路线并不讨巧。现代人苦“工具理性”久矣,只追求功能性和生产效率,会让人放弃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一段时间来,作为技术进步的产物,预制菜没少承受“冰冷”的指责。事实上,技术进步与人文关怀从来都不是敌对关系,在很多时候,二者可以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比如,在解放妈妈忙碌的双手时,在照顾年老的奶奶时,预制菜里蕴含着人文关怀就被激发出来。
  过去,我们扔掉了家里的缝纫机,不仅获得了穿衣自由,人文情怀也没有丧失;现在,面对蓬勃发展的预制菜,又有什么理由去杞人忧天?
(作者王猛,媒体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