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广州一粒米,饭香暖湾区

增城丝苗种业振兴之路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3年10月10日版次:06

  增科新选丝苗1号。 谢锡权 摄

  南方农村报记者 陈静
通讯员 刘玉娴 汤芷欣 谢锡权 陈剑婷

  今年9月18日,广东增城丝苗米文化系统入选农业农村部第七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这是继增城荔枝之后,广州市第二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丝苗米作为”中国丝苗米之乡”广州市增城区特优籼稻品种,在清嘉庆年间已享“米中碧玉””饭中佳品”盛名。近几十年来,增城区农业科研人坚守“吃好吃米饭”初心,将增城丝苗米培育为国家双地标农产品,享誉湾区,研发的新品种——增科新选丝苗1号获首届全国优质稻(籼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书写一段米业振兴佳话。
薪火相传
增城丝苗米种业传承

  经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等单位专家查阅历史文献证实:体小有香味的丝苗型优质稻种如鼠牙粘等在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之前已在增城大量种植,200年前丝苗米已出现于《增城县志》。清代《广州府志》载:“优质稻米多出增城。”新中国成立前,地主收租只收丝苗。
  20世纪70年代,由于出口贸易挣取外汇的需要,100市斤增城丝苗米谷按180市斤普通稻谷计算,主销港澳地区和新加坡等国家。“增城丝苗米再生之父”宋东海回忆,当时丝苗水稻是增城一个高秆易倒伏的特优品种,米粒苗条,晶莹洁白,饭味佳,香滑可口,由于产量不高且种植面积少,增城全部丝苗米都满足不了香港的需求,因此增城本地也没有丝苗米供应。
  1980年,为恢复和发展增城丝苗种植,增城政府高度重视品质优异增城丝苗的育种工作。期间涌现出宋东海、张绍春、汤达安、李晋云、姚建秋等一批执着而优秀的增城丝苗传承人,培育出野澳丝苗、香丝苗、矮丝苗、增科新选丝苗1号等新一代增城丝苗品种。
  目前,增城有多个丝苗品种保存在广东省水稻种质资源库,如增城丝苗、高脚丝苗等26个增城地方种;香丝、矮丝苗选8、野澳丝 苗等17个选育种;野生稻种58个。在增城农科所,保存了巴太早香、巴太香、九七香、黄增丝苗、巴太香占、穗增香、蒙太占、香丝苗A、巴太长香、增油占、长丝苗、巴航早丝苗、巴航丝苗、巴太红香稻、巴太黑香稻等品种。
攥牢“芯片”
大力发展丝苗米种业

  对于农户来说,种子是保障丰收的根本;对于农业来说,种子就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芯片”。作为都市农业重点发展区域,增城把种业振兴摆上更加突出位置,全力推进丝苗米种业振兴。
  继2021年出台“种业二十条”增强增城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以来,今年9月13日,增城区府办印发《增城丝苗米区域品牌提升三年行动方案》,明确通过培优壮大增城丝苗米当家品种、筹建增城丝苗米种业创新智库、加强增城丝苗品种知识产权保护等方式,持续推动品种培优重振种业“芯片”。
  “要推动丝苗米产业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提高丝苗米产量、品质,提升品牌价值,提升产业附加值,帮助村集体和农民增产增收,还需要市场化机制实现丝苗米种业科研创新可持续发展。”增城区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增城建立丝苗米种业创新发展的多元投入机制和可持续发展机制,将政府公益性投入、国有企业准公益性投入与市场后续投入相结合,形成“政府补贴(注资)一部分,国企出资一部分,市场投入一部分”的投入机制;建立科研成果市场化转化机制,实现科研成果变现。
  下一步,增城将加快建设大湾区现代种业产业园、广东丝苗种业协同创新研究院等重大项目,围绕种业全产业链,引进一批国内顶级科研院所和领军型种业企业,着力构筑现代种业综合发展平台、丝苗米种业创新新型研发机构,探索种业推广商业化机制,推动丝苗米种业良性快速发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