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湛江深耕海洋牧场,着力打造“蓝色粮仓”

海威系列预计年产值5000万元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3年10月26日版次:10

  “海威2号”是广东目前规模最大的海上智能养殖平台,养殖水体3万m3

  雷州半岛西海域海水澄澈、波光粼粼。乘船驰骋在广袤的大海上,一个个形似贝果的深水网箱点缀在海中央,两个长方体形状的养殖平台立于水面上尤为显眼,这便是湛江海洋牧场的两大“明星”平台——“海威1号”和“海威2号”。
  “‘海威1号’里养的是鳘鱼,平均每条重量能达到20斤,近期我们打算收成一部分,‘海威2号’试养了一批金鲳鱼,这两个平台不仅安全,年产值预估可以达到5000万元。目前,‘海威3号’正在完善设计中。”广东海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海威集团”)董事长刘定(如图)笑着说。
从虾苗开始逐步深耕水产
  刘定出生于1961年,来自雷州市覃斗镇,祖祖辈辈都靠打鱼和种植为生。1978年,刘定在家人支持下报名参军入伍,1982年,刘定带着荣誉退役回乡。回乡后,刘定在农村里干了一年农活,彼时的日子并不轻松。“那时候干农活只能填饱肚子,想盖一间房子,改善居住环境还是有点困难,所以就外出打工。1987年起,我跟着专家教授学习养殖技术,再后来,我就回到家乡发展种苗。”
  兜里揣着2万元,刘定承包了一家小型对虾种苗场,在第二年迎来丰收。“湛江海水养殖发展潜力相当大。在全国来说,湛江在海产品方面具备地理优势,这种条件是其他地方不可复制的。就 食品安全来说,大海里养出来的鱼更加安全环保,湛江的水文、天气条件很好,这里养出来的金鲳鱼、石斑鱼等都很肥美。”
  看中了湛江的天然优势,从育苗做起,刘定慢慢研发饲料、养虾养鱼,之后又涉足食品加工领域,逐步扩大业务范围。1994年,刘定创办湛江海威水产有限公司,随后又创办了湛江东腾饲料有限公司、广东画景食品有限公司等。回忆起这段经历,刘定淡然一笑:“这么多年都是在水产行业,一路这样过来,简简单单。”
  如今,海威集团集种苗生产、水产养殖、水产品加工、水生生物保健品生产和研发于一体,先后获得“广东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广东省省级对虾水产良种场”“广东省对虾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称号。
实现全产业链“育繁推”
  农以种为先。创业以来,刘定便深知种业的重要性。“从东方对虾,到长毛对虾、草虾,再到南美白对虾,国内虾苗几乎都是进口的。我们一直坚持探索,希望能够研发出自己的对虾品种。”
  海威集团先后建立了省级南美白对虾育种工程中心、基因组分子对虾育种平台以及海水鱼种业研究平台,打造南美白对虾、特色名优海水鱼良种培育及规模化养殖的全产业链“育繁推”研创平台。
  面对南美白对虾核心种源受限的问题,海威集团对虾良种创制研究中心与美国育种专家团队共同建设了南美白对虾、高产能、无特定病原(SPF)种虾培育中心,目前已构建选育基础群体203个,候选家系100个,形成良好的南美白对虾良种选育流程体系。
  今年5月,湛江市首个在企院士工作站——广东海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林浩然院士工作站揭牌。“依托院士工作站,我们主要针对深远海优质品种进行选育、研发,目前石斑鱼、南美白对虾新品种选育进展顺利。”刘定说。
  海威集团现已收集保存石斑鱼、卵形鲳鲹(金鲳鱼)、军曹鱼、双棘原黄姑鱼(赤嘴鳘鱼)、海马等重要海水鱼类的多个种质资源库,突破了军曹鱼、鳘鱼、海马的全人工繁殖技术,并以中山大学、广东海洋大学等科研机构为技术支撑,持续推进人才团队建设。
打造深远海智能养殖平台
  传统海上养殖靠天吃饭,受自然因素影响大。过去,海威集团深远海养殖装备以深水网箱为主,2020年,一场台风来袭,对企业造成了超1000万元损失。如何改变这种情况、让养殖更安全,成为刘定一直思索的问题。为此,“海威1号”“海威2号”等系列智能养殖平台应运而生。
  2022年4月,“海威1号”建成投产,成为雷州半岛首个半潜桁架式渔业数字化智能养殖平台。今年6月,更加先进的“海威2号”建成下水。该平台依托“海威1号”数据进行深度优化研发,是广东目前规模最大的海上智能养殖平台,养殖水体达3万立方米。
  “平台最大优点是安全,而且操作起来方便,在运行中节约很多人力物力投入,工人不用在海上来回穿梭。现在‘海威2号’上只需要两三个人管理。”刘定介绍,“我们可以把选育多年的鱼种放在里面,不用担心台风来了,多年选育的心血一下子就没了。”
  眼下,海威集团在养殖板块已经形成了“1+N”布局模式和陆基、近海渔排、深海重力式网箱、深远海桁架式养殖平台的轮转,推动湛江海洋牧场建设实现智能化、现代化发展。
□林露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