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02版: 评论
<< 上一版
下一版 >>
c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谁在种地?不是问题的大问题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4年01月23日
版次:
02
20多年前,美国学者布朗发表一篇重要文章《谁来养活中国》,在他看来,随着中国人从吃饱到吃好的转变,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中国必然面临粮食短缺,并会引发世界粮食危机。如今,中国人主要依靠自己养活自己。但布朗的警世危言总是会提醒着一个拥有十四亿人的大国。
当下的中国正在由现代化早期向中期转变,过往不是问题的问题,如今成为问题,而且是大问题,是系统性的大问题。
一、谁在种地?
面对这个问题,人们会脱口而出:农民啊!但我们知道,农民的定义有两种:一是作为身份的农民,即英语中所说的“Peasant”。身份农民是与生俱来,别无选择的。我们过往的农民都是如此,从一出生便是农民。
但在现代化中期,谁在种地则成了问题。面临城乡差距,人们有了更多选择,农民离开土地有可能获得新的生活。农民的后代并不是与生俱来只能种地,种地也不只是原有的土地的主人,这就是土地经营权的流转。由此会产生一种以种地作为职业的农民,这就是英文中所说的“Farmer”。
当今,究竟是身份农民,还是职业农民在种地成为问题。
二、为何种地?
过往讲中国人“土气”,实在是因土地而生。但是,到了现代化中期,人们愈来愈依靠与市场交换获得生产和生活资料,为何种地便成了问题,这个问题就是“种地不赚钱”。种地的生产资料需要购买,种地的收获要出卖,这之间的价格存在反差。我记得40多年前,一斤大米一角四分,如今价格涨了十倍,而当时的工资是50多元,如今涨了100多倍。
根据市场理性,人是趋利避害的。种地不赚钱必然导致农村人口离开土地,从事其他职业。一般来说,随着现代化的推进,职业农民会愈来愈多,土地会愈来愈集中,总体上呈大国大农的趋势。但是,中国是在一个大国小农基础上推进现代化的,庞大的小农基数难以简单依靠城市化加以消化。尽管种地不赚钱,他们也仍然要种地,这是历史的巨大惯性,也需要决策者有足够的历史耐心。
三、如何种地?
早在近百年前,美国学者卜凯高度关注中国的农业问题,他通过调查发现,中国的贫困在于农业落后,农业落后在于劳动的无限投入。尽管劳动投入可以精耕细作,但结果是人口增长。人口的无限增长与土地的有限增加成为基本矛盾,这种农业经营的结果是报酬递减,即现在所说的“内卷”。卜凯因此强调必须改变过剩劳动替代资本的状况,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只是传统农业的改造需要大量投入,而在现代化早期,最缺乏的恰恰是资本和技术,更难以将其投入于农业。
在现代化中期,这一百年难题有了条件破解,愈来愈多的资本和技术开始进入农业。但其过程却十分复杂,结果也不都是那么美妙。我的一位好友近年决定投资农业,专门去咨询农业专家,得到的回复是:又来了一个往“坑”里掉的!为什么农业是个“坑”呢?现代农业是高效农业,或许也是高风险农业。问题在于如何承担风险?
由此看来,谁在种地,为何种地,如何种地,在当下不仅是问题,而且是系统性的大问题,是国家高度关注的战略性问题。问题是时代的呼声,也是学术的先导。有了问题,就要弄清问题。要弄清问题就得实地调查。以实地调查回答时代之问。
(作者徐勇,本文是作者2024年1月20日在“农业经营形态”全国调查项目培训会上的发言)
上一篇:
下一篇:
“医托”
上一篇:
下一篇:
“医托”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