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对农业高产纪录 社会要审慎看待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4年02月22日版次:02
| 农讲所 |
  近期,《半月谈》的报道揭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水稻亩产的纪录被不断刷新,从1200公斤跃升至1300公斤,各地农业试验田在产量测试中“一测就破纪录”。这看似喜人的进展,实则暗藏了中国农业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农业高产一直是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农业产量的统计中,存在一定的误差也属正常。而根据媒体披露的情况来看,有些数据可能并未经过严谨的测算和核实。这表明,在当前农业研究和实践中,存在着对高产数据的过分追求。
  科学表明,农业生产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种植技术、气候条件、土壤质量、水资源管理等多个方面。单一的高产记录无法代表整个农业生产的真实状况,也不能全面反映农业科技的进步和普及程度。一味追求纪录的做法,可能导致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和环境的负担加重。
  为了创造高产纪录,某些地区可能会不惜成本地投入资源,比如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灌溉水,这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还可能对土壤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长远的负面影响。而频繁刷新的高产纪录也会形成数据偏差,从而掩盖实际农业生产中的普遍水平,这对大多数农民来说就缺乏指导意义。
  面对某些农业高产报道,全社会应该审慎看待。某些“上猛药”的做法,虽然能在短时间内创造出令人瞩目的“纪录”,但并不具备普遍性和持续性,也不利于推广到大规模的农业生产中去。为此,权威部门要对数据真实性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客观研究和评估。只有通过科学的探索和实践,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为粮食安全和农民福祉做出更有意义的贡献。
    □叶雨

上一篇:“黑臭水体”

下一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