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生吞蛇胆“降火” 脊髓感染寄生虫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4年03月07日版次:06
  南方农村报讯 (记者朱斌 通讯员游华玲)两年前,郭先生突发头晕恶心、行走不稳的症状,经过手术后有所好转。但好景不长,随后郭先生出现视物重影,下肢无力,排尿不畅的情况,他辗转多家医院求治,但疗效不佳。今年2月,郭先生病情加重,他慕名来到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求治。
  经该院脊柱外科专家检查,郭先生被诊断为脊髓内寄生虫感染,给予手术治疗后,郭先生恢复良好。术后基因测序为“曼氏迭宫绦虫”感染,而罪魁祸首与他15年前多次生吞蛇胆、饮蛇胆酒有关。
生吞蛇胆感染寄生虫
  55岁的郭先生两年前突发头晕恶心、行走不稳的症状,在当地医院检查后诊断为严重脑积水导致的颅内压增高,接受手术后,部分症状得到缓解。
  但好景不长,随后的两年间,郭先生陆续出现视物重影、左下肢无力、排尿不畅的情况。他辗转多家医院治疗,可效果一般。
  今年2月,郭先生病情加重,需要借助轮椅行走,小便需要导尿。他四处打听,慕名找到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终身教授金大地求治,并由脊柱外科一科副主任医师黄敏军负责诊疗。
  在追问其生活史中得知,郭先生年轻时因为“易上火”,15年前曾多次生吞蛇胆、饮蛇胆酒。
  完善胸椎核磁共振检查结果发现,郭先生胸12-腰1脊髓膨大和脊髓圆锥里面有一大团奇怪的占位性病变(此段脊髓里是控制下肢行走和大小便的重要神经中枢),他的病情可能与“生吞蛇胆、饮蛇胆酒”有关。
  经过查阅大量文献和寄生虫相关知识,黄敏军推断郭先生的怪病很可能是极其罕见的“脊髓内寄生虫感染”。
显微镜下手术切除病灶
  随后,黄敏军邀请了包括神经外科、感染科、医学影像科、病理科在内的多学科专家会诊,诊断考虑为“脊髓内寄生虫感染”,而且病变已经严重侵犯脊髓造成神经压迫和侵蚀,如果不及时手术,患者很快便会瘫痪、大小便失禁。
  与患者和家属充分沟通后,上个月底,在金大地指导下,黄敏军与神经外主任科彭玉平共同为郭先生实施了手术。
  据黄敏军介绍,术中虽然没看到活的寄生虫,但寄生虫残存的病灶非常广泛,蛛网膜炎性改变明显增厚,病灶与脊髓和神经紧紧粘在一起(像口香糖粘在头发里面)且血供丰富,完整切除难度大、风险高。经过显微镜下近4小时的仔细分离,大部分病灶被顺利切除。
  手术切下的标本经过全基因组测序结果证实为“曼氏迭宫绦虫”感染,但进一步病理切片提示病灶内可能还残留未被完全杀死的虫体,为了防止寄生虫“卷土重来”,近期,郭先生还需要再次接受驱虫治疗。
  目前,郭先生已经下地行走,正在进行神经功能康复。
幼虫可寄生存活数十年
  据黄敏军介绍,曼氏迭宫绦虫的成虫对人的致病力较弱,但是它的幼虫节段裂头蚴却对人体有很大的危害性。裂头蚴侵入人体组织后,可在各器官组织中移行、寄生和缓慢生长,并可存活长达数十年。
  裂头蚴感染人体的途径包括:饮用被携带原尾蚴的甲壳动物污染的水;食用第二中间宿主生的或未煮熟的肉(通常是蛙肉、蛇肉);用第二中间宿主的肉制成的药膏涂抹于疮、溃疡处或发炎的眼部。
  根据临床表现及感染部位,裂头蚴感染可分为5型:皮下裂头蚴病、眼裂头蚴病、口腔颌面部裂头蚴病、脑裂头蚴病、内脏裂头蚴病。郭先生属于极其罕见的脑脊髓裂头蚴病。临床表现以癫病发作最为多见,其次是颅内高压症状,并伴有阵发性头痛史,严重时昏迷、视物模糊、肢体麻木、抽搐,甚至瘫痪、突发死亡等。
  黄敏军提醒,预防裂头蚴感染重在提高科学认识,要注意不用蛙肉外贴伤口,不饮生水,不吃生的、未煮熟的肉类,切生、熟肉的刀和菜板要分开。

下一篇:患者就医最看重什么?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