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绿美广东”探索践行“两山论”新路径

村民靠山吃山 绿美生态成“致富宝”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4年03月12日版次:05

  到2035年,全省完成林分优化提升1500万亩、森林抚育提升3000万亩。

  广东清远英德市西牛镇,是“中国麻竹笋之乡”。“我们这里昼夜温差大、空气温暖湿润,山地和丘陵之间的一片片缓坡,正适宜麻竹生长。”西牛镇副镇长陈伟锋说,通过联农带农模式,目前全镇麻竹笋种植面积约20万亩,年产量30万至35万吨,全镇7000多户、3.5万人靠麻竹笋产业为生,产品远销海内外,仅在日本市场,就有超过五成的竹笋由此供应。
  在广东,超过一半的国土面积是森林。从粤北山间的油茶树,到粤西沿海的红树林,从城市路旁的阔叶榕,到乡间地头的荔枝树……一抹抹绿,昭示着生机与希望。
  气候禀赋优厚,更需科学主动作为。“绿美广东”的提出,正是充分认识、充分利用岭南水、光、热等气候条件的战略擘画。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为牵引,南粤大地奋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广东样板,努力探索出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广东路径。
守好亿亩森林
  榕树浓荫蔽日,木棉花火热绽放。新春时节,行走在南粤大地,这样“抬头见绿,满目逢春”的景象随处可见。
  水充分、光照强、热充足……广东优渥的气候禀赋,适合树木生长。数据显示,广东森林面积1.43亿亩,森林覆盖率达53.03%。如何充分利用水、光、热资源,守护好这上亿亩的森林?深入推进绿美广东建设,是广东的答卷。
  2023年6月召开的广东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全省发展“锚定一个目标,激活三大动力,奋力实现十大新突破”的“1310”部署,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成为重要组成部分,明确要在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广东样板上取得新突破。
  问题导向,谋定后动。调研发现,广东森林的规模不小,但质量有待优化。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林业规划室副主任陈传国介绍,广东森林最突出的问题是质量不高,树种单一、结构单薄、林分单纯、林相单调。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大树少,树种单一。”陈传国说,这样的情况可能导致森林固碳生态效益低,生物多样性不够丰富,抵抗病虫害能力弱,生态系统不够稳定。
  以占广东森林面积20%的马尾松为例,现有的3000多万亩马尾松中,近400万亩感染松材线虫病。这种被称为“松树癌症”的病害,目前还未被科学界攻克。一旦感染松材线虫病害,松树将很快死去,失去原本的生态功能。
  在林业专家看来,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当务之急是实行林分林相改造。林分(森林的内部结构)林相(森林的外形)改造,需要通过科学规划、搭配森林的树种构成,形成错落有致、四季各异的优美景观,并让森林内部生态系统更加稳定。
  经过调研,广东提出注重以增量添绿带动森林质量提升,突出做好林分优化、林相改善,因地制宜选种乡土阔叶树种,优化针阔比例,提高造林绿化质量。
  广东省林业局局长陈俊光介绍,广东提出到2035年,全省完成林分优化提升1500万亩、森林抚育提升3000万亩,混交林比例达到60%以上,森林结构更加优化,让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的森林植被成为南粤秀美山川的鲜明底色,天蓝、地绿、水清、景美的生态画卷成为广东亮丽名片。
  2023年,广东完成林分优化提升230.9万亩,完成森林抚育提升215.1万亩。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提高,森林结构更加优化。
  “同样是树,‘里子’却大不一样了!”河源市林业局副局长张谦说,万绿湖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地,2023年,当地对297亩林地进行了林分优化,还在距湖边平地1公里内的低质低效林内,种植了木荷、枫香、樟树等连片的水源涵养林,增强森林植被的水源涵养能力。此外,又补植套种了红锥、铁冬青、红苞木等景观树种,优化改善林相。
  华南国家植物园主任任海认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不仅为广东的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生态支撑,也为国土生态安全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贡献。
爱绿护绿蔚然成风
  流溪河畔,凤凰山麓。名山绿水之间,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的主楼文沁阁前,一棵有200多年树龄的古树格木与周边大气庄重的建筑群相映成辉、相得益彰。
  “这棵200多岁的格木,见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领衔设计者何镜堂说,在设计之初,这棵格木就作为版本馆的一部分,纳入到整体规划。
  广东省、广州市的园林专家还来到这里,一起为古树“体检”“会诊”,综合施策促古树复壮。如今,这棵百年古树还长出了新芽,整个版本馆也随之灵动起来。
  为了让更多的古树焕发新生,广东为全省8.5万棵古树名木一一建立了档案和图文数据库,通过远程视频系统可以实时在线监控树木的保护情况。广东还实施了古树名木保护提升行动,严格保护古树名木及其自然生境,对濒危古树名木及时抢救复壮,留住绿美广东乡愁记忆。
  在广东,爱绿护绿正蔚然成风。
  “很开心完成了我和爱人共同种下‘同心树’的心愿”“小孩毕业时,我要带他种下一棵‘成长树’”“考取驾照时,我要种下一棵‘平安树’”……据了解,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发布“绿美青年林小程序”,首批上线超过200片青年林、3万棵树,供全省青少年“认领”。
  广东省直机关工委常务副书记姚奕生介绍,省直机关工委联合多家单位,组织青年植树交友活动,既增进青年友谊,又保护生态环境。
  陈俊光说,广东还建立起各级“互联网+义务植树”基地,拓宽“认种、认养、认捐”渠道,广筹社会资金支持绿美广东生态建设。
  数据显示,2023年,全省举办各类义务植树活动6437场,参与植树人数超56.7万人次,植树约213万株,建设各类主题林210片。植树护绿,正融入群众日常生活。
良好生态普惠民生
  草珊瑚,别名九节茶,既可做茶,又可入药,养护成本低,市场需求大。位于粤北的广东南岭,植被茂密、物种丰富,充足的水源、漫射光的照射,给林下的草珊瑚生长带来养分。
  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的陈翠玲一家,把草珊瑚变成了“致富草”。
  “林下经济是一片蓝海,种植宜地作物既有益于生态,又能产生经济效益。”陈翠玲说,基于草珊瑚在本地的生长优势,工人将山上的野生草珊瑚种子采摘下来,经过大棚培育,再回归到山间林下种植。陈翠玲和丈夫一起成立的日杨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草珊瑚总规模已经达到9600多亩。
  产业发展起来,周边百姓得到实惠。陈翠玲说,工人在合作社务工一天能挣一两百元,不比在外地打工差。同时,农户符合质量要求的烘干草珊瑚被合作社收购后,价格是新采摘原材料售价的3倍。如今,日杨种植专业合作社年产值已达680万元,带动周边260多户农户增收。
  “草农”致富的背后,是当地政府和企业合力打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的努力。“政府帮助我们,拓展和其他公司合作,开发含片、袋泡茶等产品,延伸产业链。”陈翠玲说。
  厚植生态底色、构筑发展优势。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正助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
  记者了解到,过去,广东林农离乡务工比种树挣得多,发展林业经济的内生动力不强。“靠山不吃山”,是广东有别于周边省份的显著特点。
  探索森林更大的经济价值,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老百姓“靠山,吃山”从绿色发展中获益,是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另一个重要出发点。
  “如何盘活山林资源,激活发展优势,走出一条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广东路径,让绿美生态成为普惠的民生福祉,这是广东的必答题。”广东省绿化委员会办公室专职副主任程伟文说。
  记者了解到,像陈翠玲一家,靠发展林业经济,带动一方致富的不在少数。目前广东正因地制宜发展竹子、油茶、花卉苗木、经济林果等林业特色产业,扩大经济林、木材加工、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等支柱产业,促进林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创新发展。
  韶关翁源县将澳洲茶树精油建设作为林业产业发展提升行动内容之一,目前已完成3000亩澳洲茶树种植;茂名市培植新鲜水果、干鲜果品、中药材、林产饮料等特色品牌产品,全市经济林年产值约400亿元……越来越多村民靠着好山水,过上好生活。
  陈俊光说,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是广东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牵引,也是关系广东长远发展和民生福祉的重要工程。下一步,广东将优化政策供给,着力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集体林地“三权分置”,放活林地经营权,激发集体林发展活力,让老百姓从林业经济发展中得到更大实惠。
□《瞭望》新闻周刊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