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科学研究所助力水产养殖低碳减排

创新“三元渔光一体” 亩产提升1.5倍以上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4年03月14日版次:10

  上有光伏板,下有生态化尾水处理区,未来有望发展水上蔬菜种植。

  近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科学研究所(水产研究所)(下称水产所)成功召开了“三元渔光一体”新型养殖模式的专家指导会。
  “三元渔光一体”新型养殖模式通过巧妙的水循环设计,将养鱼、尾水处理、光伏发电三个独立的环节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生态综合体。这一创新实践不仅大幅提升了渔业产量,解决了养殖鱼塘的尾水治理难题,同时有效利用了清洁能源,为渔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高效崭新的模式。
原创生态化水处理
  据水产所研究员黄文介绍,在广州市花都区实施的“三元渔光一体”新型养殖模式下,加州鲈的养殖效果尤为显著。每批次亩产可达8000斤-10000斤。
  与传统的过滤、紫外线、臭氧消毒等工厂化尾水消杀手段不同,该模式的水处理区采用了更为生态化的处理方案。养殖尾水需经过沉淀区、曝气区、吸附区、暗化处理区、砂滤井和砂滤罐六级处理工艺,从而以绿色生态的方式有效解决了水产养殖尾水的处理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整套处理工艺融合了水产所多项独创的产品与技术方案。其中,吸附区所采用的“立体吸附桩养殖尾水处理技术”在2023年和2024年连续两年入选广东省农业主推技术。
  此外,研究人员还在水体中添加了专门筛选出的两株高效脱氮菌S16和DS’5,这些菌株能在有氧条件下实现三氮的同步脱除。而暗化处理区则能有效去除九成以上的悬浮微生物。“正是基于对水环境的深入理解,我们才能设计出这样一套原创的生态化水处理技术方案。”黄文说。
创新突破三元一体
  黄文介绍,相比传统渔业养殖模式,“三元渔光一体”养殖模式下鱼类单位产量提升了1.5倍以上,目前该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尚属首例,在多个细节上实现了创新突破。
  在拿地流程上,新能源公司负责土地获取,而养殖公司则通过支付租金的方式获得土地使用权。这一安排使得光伏项目能够使用土地长达25年之久,远超传统渔业养殖所能获得的租期(通常3年-5年),为项目的长期稳定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这一创新还突破了传统渔业养殖“有光无渔”的瓶颈。该模式实现了养鱼区、水处理区和光伏区的相互独立。这种设计剥离了水质调节对鱼类健康的影响,有效降低了鱼类的发病率;同时,也消除了光照对藻类、鱼类生长的潜在影响,使得鱼类生长更为迅速。
  同时该模式采用了全程生态化水处理技术,充分考虑了水环境的特点,独立的水处理区占总面积的70%以上,确保了尾水经过净化后能够继续循环进入养鱼环节。这不仅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也保证了渔业生产的绿色健康。
  此外,该模式还实现了标准化养鱼。每一口池塘的水位、用料、鱼量都经过精心调控和监测,使得鱼类的品质得到了有效保证。这不仅有利于水产品质量安全与药残控制,也更容易整合现代工厂化、智能化新技术,为渔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解决渔光互补难题
  对于“三元渔光一体”模式,专家纷纷给予了高度评价。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麦康森认为,当前许多产业单独发展难以实现盈利,因此必须考虑循环经济、交叉融合与耦合发展的理念,以实现项目的经济价值最大化。而“三元渔光一体”模式正是这一思路的生动实践,它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水体资源,产生了多重经济价值,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在中山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林浩然看来,三元渔光一体体现了科技创新交叉融合的新质生产力,对于未来渔业转型升级,以及绿色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首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张海发表示,虽然渔光互补项目早期由电力从业者推动,但存在渔业产量下降的问题。而“三元渔光一体”模式由渔业专家主导研发,实现了发电与渔业产量的同步提升,成功解决了渔光互补的关键难题。他期待,该项目能在工厂化、陆塘接力、循环农业等方面取得更大进展,进一步降低大塘养殖成本,为未来的发展与应用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广告
□高勇红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