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到滩涂上装泥鱼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4年03月21日版次:11

  村民骑着泥板装泥鱼。

  虎山村,地处珠海斗门乾务镇,属南海之滨。在这西南咸淡水交界处的滩涂里,生长着泥鱼,肉嫩味清,村民设法捕而食之,历经240多年发展,形成了装泥鱼的习俗。
  清同治版的《香山县志》记载:“弹流鱼即田流鱼,一名花鱼,一名七星鱼。色灰黑,长三四寸,身有花点,肉嫩,味清美,可作羹。”因为花鱼颜色与泥土相近,当地村民习惯将之称为泥鱼。
  装泥鱼习俗最早出现于清乾隆时期,由于泥鱼表皮非常光滑,经常在浅滩上跳跃或爬行,很难徒手捕捉,村民们便琢磨起捕捉泥鱼办法。
  最初是钓,但未找到合适的钓饵,后来根据泥鱼喜在泥洞里出没的习性,想出了用笼子诱捕的办法,而“装”在广东方言里即“诱捕”之意。
  据传,目前的装泥鱼方法为虎山村民黄元亨及其次子黄子常在生产过程中所开创,后逐渐在当地流传开来,成为人们赖以谋生的重要生产方式。
  村民根据大海潮汐规律和长期的生产生活经验中总结发现,每月农历初一前、十五后的退潮期是较好的装泥鱼时间,最适宜捕捉时段是上午9点至下午4点。泥鱼一般在摄氏25度左右的气温下活动最频繁,因此装泥鱼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每年中秋前后为泥鱼最多最肥的时期,最适宜捕捉;冬天则不适宜开展此项活动。
  泥鱼藏身于泥洞中,以藻类植物和腐植质为食,有经验的村民多选择咸淡水交界、平整、开阔、表面光滑、富含藻类植物的浅水滩涂来捕捉。
  泥鱼笼是捕捉泥鱼的主要工具,村民根据泥鱼特性和捕捉方式而制成。
  泥鱼笼由笼口、笼须、笼体、笼尾四个部分组成,编织工艺颇为讲究。先要挑选两年左右竹龄的“粉单竹”进行开篾,根据需要将竹枝锯成40厘米至50厘米长,进行去竹囊、刨清篾皮、劈开创口、破篾、拖篾五道工序后,开出笼口篾、三绞篾、织笼篾等三种不同厚薄、不同韧度的细篾条,每条宽1厘米的竹片可开出最多48条细篾。然后进行编织,先织笼口、笼须,再织笼体和笼尾,最后在笼口处绑上一根细篾条,方便渔民将鱼笼收集、整理。
  装泥鱼这门巧捕技艺分看、放、等、收四个步骤。
  看,即通过观察泥鱼在滩涂上爬行的痕迹的花纹、深浅和长短,判断是否有泥鱼藏身的泥洞及其位置。
  放,注重技巧,是将笼尾捏扁折叠起来,笼口对准洞口,再用泥巴将笼尾压住以防翘起,并用泥浆遮住鱼笼的大部分。
  等,则是依据泥鱼习性,从进洞到下一次出洞一般间隔30分钟到40分钟。
  收,也称起笼,须按照放笼的顺序依次将泥鱼笼从滩涂里拿出来,将鱼笼尾部对准腰间的小篓,将笼尾折叠部分捏圆即可将泥鱼送入腰间小篓。
  在旧时,虎山村人以“装泥鱼”为生,他们将大批的鱼贩运至中山、江门、新会、台山等地区,成为当时非常重要的一种贸易形式。直到上世纪中叶,虎山村90%的农村家庭都以卖泥鱼所得作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经常成群结队外出捕鱼。如今泥鱼的市场价格约为110元/斤,同样保持着很高的经济价值。当地村民把当地的滩涂称为“泥夹万”(粤方言,意思是指滩涂上的银行)。
  2011年,装泥鱼习俗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装泥鱼是活态非遗。到虎山村走一遭,可以看到村民茶余饭后三三两两闲坐在一起,以编织鱼笼为乐。斗门区文化馆馆长沈俊校还曾根据这一民俗编成舞蹈《装泥鱼》。
  村里设立有“装泥鱼传承基地”,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第二课堂的活动,教他们编织泥鱼笼和鱼篓的习俗。每年不定期地组织大型“装泥鱼”系列活动,包括织鱼笼比赛、织泥鱼篓比赛、现场“装泥鱼”等活动。为防止泥鱼进笼后逃脱,村民们不断地将泥鱼笼进行改良,最后编织成一种特别的鱼笼,笼口用三绞篾编织,笼尾可以折叠。为保护双脚不被浅滩上的蚝壳割伤,妇女们还缝制出功能类似雨靴的多层蚝袜。有意思的是,为在滩涂地上更快地寻找泥鱼出没的洞口,村民自制了可在浅滩上滑行的泥板,这与目前流行的滑板运动不谋而合,真是乡土又时尚。    □何浓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