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02版: 评论
<< 上一版
下一版 >>
c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化解秸秆处理难题,要有科学精神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4年03月30日
版次:
02
| 快评 |
近年来,禁止秸秆焚烧对防治大气污染起到积极作用,但部分农民反映,这也带来了病虫害加重、化肥农药用量增加等问题。秸秆不能随便烧,但离田还田都存在弊病,如何处置让基层干部和农民犯了难。为了监督焚烧秸秆的农民,东北某大县一个月内仅供应看守干部的餐食费用就需支出十多万元。这名干部说:“值守到最后还是烧了,这钱花得多冤枉。”
从东北部分地区的情况来看,相关部门在制定秸秆焚烧政策时,未能充分考虑到各地实际情况的差异性,导致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一刀切”的现象。政治学上有个概念叫“制度失灵”,意思是指政府在制定和实施政策时,由于信息不对称、利益冲突等原因,导致政策效果与预期目标相悖。在秸秆焚烧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政府可能过于关注环境保护的目标,而忽视了农民的实际需求和利益,导致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遇到难题。
任何一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要充分考虑到农民的实际需求和利益,尽量避免因政策推行而增加农民的生产成本。然而,现实中秸秆还田和离田的方式均存在弊端。从过往实践看,翻埋还田会导致土壤病虫害加重、化肥农药用量增加,离田则面临运输、储存成本高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种植效益,使得部分农民不得不选择焚烧秸秆。
破解秸秆焚烧的困局,需要重新检讨当下的行为模式。在执政理念上,应当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在制定秸秆焚烧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到农民的实际需求和利益,避免“一刀切”的做法。对于确实存在困难的地区和农民,应给予适当的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数据显示,2015年以来,我国主要农作物秸秆总量逐年上升,目前已达到7亿吨左右。其中,水稻、小麦和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秸秆占主导地位。然而,在这些秸秆中,仅有约30%得到了有效利用,其余的则被闲置或焚烧。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还加剧了环境污染。因此,提高秸秆利用率已成为当务之急。
从决策科学性上看,政策制定者应加强调查研究,不断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在制定秸秆焚烧政策时,要充分了解各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政策。此外,多听听农业专家的意见。例如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多名代表委员提到了“秸秆焚烧”不宜全面禁止,因为这导致了农作物的病虫害加重。国际农业教育科学院院士、黑龙江省农科院原院长、二级研究员韩贵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秸秆焚烧不会造成大气污染,而且有助于抑制病虫草害,增加粮食产量。
归根结底,秸秆烧不烧,得让科学说了算。这种科学态度,体现在技术层面,就是尊重农业科学规律;体现在决策层面,就是充分尊重农民利益,因地制宜形成科学判断,而不是拍脑袋决定。
(作者黄思成,媒体人)
上一篇:
解决农村剩男难题
下一篇:
抵制过度形式主义 让基层治理回归实质
上一篇:
解决农村剩男难题
下一篇:
抵制过度形式主义 让基层治理回归实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