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12版: 家庭
<< 上一版
下一版 >>
c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五十年来的“光盘”记忆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4年04月30日
版次:
12
对粮食的爱惜刻在骨子里。 视觉中国供图
有年轻同事与我一起吃饭,看到我饭后盘子干干净净,不剩一点饭菜,开玩笑道:你真是经典的“光盘”啊,都不用清洗了。我心里一动,其实五十多年来,我一直都是这样的。吃饭不浪费一粒米、一口菜,已是根深蒂固地刻在我心里的。那是岁月,也是艰苦的生活留给我的习惯。
上世纪60年代出生,在农场长大,我深深理解各类庄稼种植、收获过程的辛苦和付出,爱惜粮食的观念是打小就铭记在心里。在我的印象中,高中之前总感觉肚子处于饥肠辘辘的状态。特别是在县城高中住校的三年里,每星期六回家,母亲要烙出十几个烧饼,准备两罐酱菜装进我的旧背包。回到学校,早晚各吃一个烧饼,配着罐头瓶里母亲自制的萝卜、芥菜、蒜薹、豆瓣酱菜,只从食堂打一碗稀粥即可。母亲每周给我的伙食费是一元钱,午饭吃一碗捞面、浇一点菜的卤汁。如果哪天多吃一个烧饼,一碗面,就意味着你下一顿就得饿肚子了。记得有一次周六早上,我翻看自己的书包发现多出一个烧饼,下午就可以回家了,心里欢喜得就像面前摆了一顿大餐似的兴奋。我赶快跑出去,悄悄到校园后面的菜地里拔了两棵蒜苗,洗净,烧饼里夹入蒜苗,把罐头瓶里仅剩的酱菜汁抹在里面,张开大嘴吃得那个香甜,真比今天吃一个西安肉夹馍都美味和满足。
临近高考那段时间,我暂时吃住在县城姐夫的宿舍。但每周家里给的菜金还是固定的,一点都不敢多吃。期末考试期间,一天傍晚,我一个人刚吃过晚饭回到宿舍,天冷,下肚的一碗稀粥、一个馒头、一勺青菜,根本没有填饱肚子。想到夜自习要熬到十一二点,就预感今晚又要挨饿了。冬夜挨饿的滋味实在受不了。怎么办?我在宿舍到处寻找吃的。一个小煤球炉,姐夫的小铝锅,终于发现一个米袋里还剩有一两斤大米。情急之中,我抓了几把大米,淘洗放一大碗里,铝锅加上水,把煤球炉下面的进气孔留出一丝空隙,用小火蒸一碗白米饭,等下夜自习回来后可以充个饥。
等我半夜12点下学跑回宿舍,一开门就闻到满屋子的焦糊味。掀开锅盖,里面的水早蒸干了,锅底都是黑的,一碗白米都糊成锅巴。我赶快端下铝锅,小心地拿出碗,不等米饭变凉,也不顾焦糊味,原地站着一口接一口把这碗焦糊的“锅巴”米饭扒拉进了饥饿难忍的肚里。
还有一件难忘的事,高三那年,部队的哥哥探家回来,骑车几十里路到学校看我。询问学习情况和生活条件,他临走塞给了我10元钱。那时候,普通工人的基本工资一个月也就20多元。对我来说,这10元无疑是一笔巨款啊,激动得我话都说不出来。这笔钱,我用来补贴饭菜营养的不足,或早或晚,肚子咕咕叫得受不住时,就出去在小饭店里买一根油条或一个芝麻烧饼,填补安慰一下肚子。很长时间,这笔钱才花完,真是雪中送炭的一笔伙食费。
人的肠胃对从小吃的食物是有记忆的,饥饿难耐的感受又加深了这种记忆。一块馒头、一口米饭、一撮剩菜,吃下去就心安,扔进泔水桶,就有愧疚。酸甜苦辣的各种饭菜,即使自己不喜欢,只要盛到碗里端到面前,就凭借心里、脑子里的深刻记忆和习惯,一定要吃进肚里。
经历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生活磨砺,忍受过饥饿难奈的痛苦,对粮食的爱惜是刻在骨子里的,吃饭一定要光盘,那是深深扎在心里的。五十年,一辈子都不能忘记和改变啊。
□周国利
上一篇:
当一天城市农夫
下一篇:
饯春宴
上一篇:
当一天城市农夫
下一篇:
饯春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