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为基层治理松绑,向形式主义说不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4年06月04日版次:02
  到过基层办公场所的人,不少对各办公室门口形形色色的牌子印象深刻。都说基层工作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在一些地方,无形的线都化作了有形的牌子,让基层叫苦不迭。从半月谈记者先后两次走访福建基层的见闻来看,基层要减担子,不妨先摘牌子。(5月31日半月谈网)
  基层牌子泛滥的根源,首先在于行政体系中“压力传导”机制的异化。上级部门为彰显政绩,往往通过设立专项、考核评比等方式,将责任层层下压,基层单位则不得不通过悬挂牌子来体现“工作到位”,形成了“牌子即责任”的错位逻辑。其次,职能交叉与职责不清也是重要因素,不同部门间的工作重叠,导致同一事项需要多个牌子“保驾护航”,加剧了资源的无谓消耗。再者,形式主义风气的蔓延,使得某些工作变成了“牌子工程”,忽视了实际成效,追求表面功夫。
  此现象的危害不容小觑。一是分散了基层干部的精力,使他们疲于应付牌子背后的形式主义要求,而非专注于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二是资源的无效配置,增加了行政成本,挤占了本应用于公共服务的宝贵资源。三是损害政府形象,过多的牌子不仅没有增强民众的信任感,反而可能引发公众对于行政效率低下、官僚主义严重的质疑。四是挫伤基层干部的积极性,长期处于“牌子大于实效”的环境中,易造成职业倦怠和价值迷失。
  福建等地开展的清理规范乡镇(街道)挂牌试点,无疑是一剂对症下药的良方。大幅度减少牌子数量,减轻了基层的负担,是对形式主义的一次有力反击。但要彻底根除这一问题,还需更深层次的改革与创新:
  一是制度支撑。省级乃至中央层面应出台统一规定,规范挂牌行为,明确挂什么牌、怎么挂、谁来批,从源头上遏止牌子泛滥的现象。同时,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减少对“物理存在”的依赖,转而注重工作实效和服务质量。
  二是机制创新。探索推行“清单制+责任制”,明确基层权责边界,实行“减牌子不减责任,减牌子不减服务”的原则,鼓励基层创新服务模式,提升工作效率。同时,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确保清理规范工作不反弹。
  三是能力提升。强化基层干部培训,提升其综合素养和服务能力,确保每一名干部都能成为多面手,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基层治理需求。同时,上级部门在下派任务时,应充分考虑基层承载力,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避免“只挂帅不出征”的情况。
  三是文化重塑。营造求真务实的工作氛围,从领导层开始,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鼓励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实干精神,逐步消除形式主义的生存土壤。
  摘牌减负,是向形式主义宣战的信号,更是对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一次深刻反思。唯有从根本上转变观念,优化机制,才能真正激活基层的创新活力与服务效能,让每一份努力都实实在在地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作者:叶雨,媒体人)

下一篇:“不正之风”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