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破局农村养老困境,需探索多元主体共担模式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4年06月13日版次:02
| 来论 |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生活在农村的60岁及以上人口有1.2亿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近日发布《农村绿皮书: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23~2024)》称,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入加速阶段,农村养老问题日益凸显,比如农村养老的经济保障水平偏低,农村养老服务主体欠缺且服务质量不高,农村老年人健康支撑资源有限。
  农村养老经济保障水平偏低,是制约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根据《农村绿皮书》的研究,农村老年居民主要依靠自身劳动收入和子女的经济支持来维持生计,但随着年龄增长,劳动能力减弱,劳动收入减少,而子女因教育、住房、医疗等经济压力,难以充分满足父母的养老需求。2022年,城乡居民的年人均领取养老保险金额仅为2456元,平均每月204.7元,仅相当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的35.2%。这表明,农村基本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保障水平不高,且农村居民参保意识不强、缴费档次低,城乡和地区之间的差距显著。
  农村养老服务主体欠缺且服务质量不高,是农村养老困境的另一重要表现。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逐渐瓦解,子女外出务工,留守老人缺乏生活照料。公共财政在农村养老服务的投入不足,部分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尚未完善,养老机构数量与设施欠缺,服务质量不高、内容单一,难以满足老年居民多方面的养老服务需求。为应对农村养老困境,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健全完善农村养老事业的制度政策体系。制定针对农村养老问题的详细行动计划与战略路径,构建一套完整且相互衔接的规划框架,充分调动各方力量,构建多功能、立体化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为农村养老制度完善提供保障。
  二是提高农村老年居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升基础养老金水平,在财政投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以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作为目标,稳步提升基础养老金水平。拓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资金筹集和增值渠道,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对社会养老保险的有益补充作用。
  三是拓展农村养老服务路径,形成良性互动的城乡融合和公私合营新格局。构建区域城乡养老服务资源整合机制,推动区域中心城市开展农村养老人才培养、项目投资、异地养老合作、医养结合等服务,实现城乡养老资源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利用农村福利院、养老院等富余资源,推行“一院两区”改造,即在一所养老院、福利院内建设特困供养服务区和社会养老服务区,在公办养老机构内部,实现公益机制和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提升基层养老机构自身造血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四是强化资金统筹,形成百川入海的财政金融供给体系。统筹使用一般预算资金、福利彩票公益金、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等,支持农村养老服务业发展。充分利用支持养老服务发展的各类财政资金,支持发展面向大众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产业,带动社会资本加大投入。
  五是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公共服务资源投入方面完善城乡均衡配置机制,补齐农村养老、医疗服务供给上的短板。补充农村养老服务人才,强化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作者:黄思成,系媒体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