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鳜鱼行情高涨 谨防高温“中暑”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4年07月16日版次:09

  近段时间鳜鱼突然“闭口”不吃料,有鱼塘减料过半。

  南方农村报记者 杨玲

  本周,广东鳜鱼价格突破40元/斤,9成标鳜最高达43元/斤。有流通商表示,近期鳜鱼价格一路高涨,特别是大规格鱼,未来有望突破50元/斤。
  鱼价上涨,养殖户投料积极性高。然而,不少产区养殖户向南方农村报记者反映,近段时间鳜鱼突然“闭口”不吃料,有的鱼塘减料竟超过50%。
高温低氧易被忽视
  据悉,近日佛山等鳜鱼产区持续高温,最高气温达37℃。高受天气影响,鱼塘的鱼也出现“中暑”现象——吃料变慢了。其中,减料情况在去年投苗的过冬饲料鳜中尤为严重,今年投苗的小规格饲料鳜情况则轻微得多。而前者正是养殖户冲击7、8月份高价市场的希望。
  “池塘的低氧环境是造成鱼大幅减料的一大主因。”陈启创在佛山拥有80亩鱼塘。据他介绍,鳜鱼养殖一般要求水温在16℃-30℃之间,溶氧5毫克/升以上,总碱度120以上,总硬度180以上,钙含量60以上,镁含量15以上,pH值在7.0-8.5之间,氨氮在0.1毫克/升以下。
  陈启创通过对水质进行的长期数据化监测发现,高温下鱼塘水体氨氮为0,亚盐含量不高,因此排除了因氨氮、亚盐毒性作用造成减料的可能。
  “高温低氧的现象很容易被忽视。”通过数据监测分析,现阶段早上鱼塘溶氧低,陈启创表示,有些鱼塘在早上水温就高达31.3℃,溶氧仅有3-4mg/L,如果存塘量大,长时间的低氧容易导致鱼出现亚健康状态、导致闭口,许多继发性问题就会随之出现,比如寄生虫,病毒病之类,一旦处理不当,会造成更大的损耗。
不能直接用药处理
  陈启创认为,高温期藻类繁殖快,它们晚上的呼吸作用耗氧大,也是造成次日清晨水体缺氧的原因之一,如果仅通过对水体改底、泼洒粒粒氧来处理,只能起到缓解作用,治标不治本。因此,陈启创建议,可在鱼塘搭建黑色遮阳膜的遮光,降低水温,避免藻类过度繁殖。此外,可通过增加纯氧装置,把氧气直接补充到水里去,保证水体溶氧。
  在旺海集团活宝源生物科技公司总经理胡雄看来,“减料”是养殖户应对高温天气的应有之举。他告诉记者,不同于往年,今年鳜鱼虹彩病毒异常严重,前期头批苗已经驯化的饲料鳜在近10天出现了大量死亡,并且60%-70%的鱼塘都出现这种情况。“如果鳜鱼出现红嘴、突眼、身上皮肤有铜钱样溃疡症状,发病严重时,全池鱼‘闭口’,很有可能是虹彩病毒来袭。”
  胡雄表示,目前这个问题暂时不能直接通过用药解决,养殖户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达到预防效果:一是在高温来临时,保持鱼塘水深在2米以上,开启叶轮增氧机搅水,避免水体分层;二是调节水体菌藻,保持水质清爽,避免溶氧、pH值大幅度波动;三是减少分筛刮网应激;四是拌喂体内抗氧化产品如虾青素、糖苷平,提升鱼体抗应激能力;五是减少投喂频次,如果温度过高,建议养殖户日常投喂由2餐改为1餐,待平均水温低于30℃后再增加投喂。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