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12版: 家庭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大哥好手艺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4年07月16日
版次:
12
| 家长里短 |
大哥是伯父的长子,今年已74岁了。
或许是因为大哥小时候长得瘦小,伯父担心他以后干不了重体力活,所以在他年少时,让他学了两门手艺:裁缝和酿酒。成年后,大哥便秉持他娴熟的手艺和良好的口碑,规避了野外劳作之苦,且能赚取现钱,增加家庭经济收入。由此,一度成了村里吃香的人。
裁缝是个精细活,来不得半点马虎。从款式设计到量体裁衣,再到缝纫熨烫,每个环节都要把握到位,否则影响成衣的质量。别看大哥平日里风风火火、快人快语,可做起衣服来,则是专心致志、一丝不苟。
裁剪前,他会根据量好的尺寸,用彩色划粉在布料上划线,标注上各部位名称。反复核对无误后,再下剪裁布。随着剪刀在布料上行走时发出的“咔嘟、咔嘟”声,一块块形状各异的面料布满了台面。
尔后,将面料依序拼接,在他那台上海产“蝴蝶牌”缝纫机上缝线。他全神贯注,左手前拽、右手后推面料,双脚稳踩踏板,缝纫机发出的“哒哒哒、哒哒哒”声,富含节律,清脆悦耳。随之,领面、袖子、前幅、后肩等部件一一成型。接着,将其缝制成整衣。
衣服做好后,还有一道熨烫工序。以前农村没通电,烫衣用的是烧炭的熨斗,火候难以掌握,稍不留神会将衣服烧个大洞。不过大哥来得稳当,没出过类似事故。他熨烫的功夫很独特:熨斗烧热了,猛喝一口清水含在嘴里,腮帮鼓鼓的,对着铺开的新衣“噗……噗……”地喷水,很像道士作法时的噀水,一口一口,细密的水雾徐徐落在衣物上,再趁势拿起熨斗来回熨烫。一阵“哧、哧”声过后,腾起团团白雾,雾散温降,一件棱角分明、光洁平整的衣裳便大功告成。雇主一看,啧啧称善。
“做事不依东,再累也无功。”这是大哥做手艺的口头禅。每到一家,他都遵照雇主的意愿,尽量使其满意。
那时候,许多老人喜欢穿老式服装,土布、对襟、盘布扣,既耗时又费力,但大哥总是按雇主要求,不厌其烦,认真做好每件衣服。
上世纪80年代,农村也有许多年青人追求时髦,青睐格子衫、喇叭裤、碎花裙等新潮服装。大哥从城里买来服装设计方面的杂志书籍,仔细研读,反复练习,最后硬是做成了一件件款式新颖的衣服来。
后来,大哥将裁缝手艺传给了他儿子,并一同到福建石狮的服装厂上班。如今,他儿子仍在服装厂担任技术指导,薪酬不菲。
大哥酿酒的手艺,来自大伯的亲手传授,而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技术更进一步。
每年秋冬季,村民将自家新出的稻谷交给大哥酿谷酒。一口口大瓦缸,放入蒸熟的稻米,拌酒曲,封缸。待充分发酵后,倒进铝锅中蒸馏。一百斤稻谷,出酒40余斤,酒的度数很高,最初蒸出的酒叫“头辣里”,超过50度,划一根火柴,“嘭”的一声,蓝焰袅袅。
大哥酿的谷酒,绵柔醇香,好进口、不上头,并且价格便宜,只收柴火钱。村民办酒席都用这种酒,既好喝又划算。
前些年,村子旁边建工厂,大哥又被人请去工地开吊机。虽然操作简单,却也有一定技术含量,算是多了半门手艺。
见到大哥,年逾古稀的他,依然红光满面,精神矍铄。谈起他的手艺,喜形于色,自信满满。 □童如珍
上一篇:
下一篇:
让孩子习惯分离
上一篇:
下一篇:
让孩子习惯分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