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02版: 评论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警惕驻村帮扶路上的“镀金心态”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4年08月10日
版次:
02
有的地方驻村帮扶干部抱着“镀金”心态开展工作,进村入户只是“搞搞卫生、带带孩子”,对村里急需的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提不出思路。干部如果过多为自己前途盘算、为了增添履历而驻村,以“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状态,是“驻”不进村民心里的。(8月6日《新华日报》)
驻村帮扶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然而,正如媒体所揭示的那样,一些地方的驻村帮扶工作似乎步入了迷茫与懈怠的泥潭,部分驻村干部的“镀金心态”成为了乡村振兴道路上的隐忧。这种心态消磨着基层干部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可能成为阻碍乡村全面振兴的暗流。
“镀金心态”背后,是个人利益与公共责任的错位,是对乡村振兴事业本质的误解。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提出“志业”概念,即个体出于对事业的热爱与信仰,超越物质回报,全身心投入。乡村振兴的实践者理应怀抱这样的志业精神,将个人的成长与乡村的发展紧密相连。反观当下,部分驻村干部或是因迷茫而消极,或是怀揣着“镀金”目的,这不仅是对自身职责的轻视,更是对乡村群众期望的辜负。
首先,乡村振兴是系统工程,需要精准施策与持续努力。面对产业培育、农民增收等核心议题,驻村干部若仅满足于表面文章,无疑是对宝贵时间和资源的浪费。社会学家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理论强调了目标导向与角色扮演的重要性,驻村干部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角色,应明确自身定位,以实际成果为导向,切实解决村民最迫切的需求,而非沉溺于虚幻的政绩光环。
其次,乡村振兴呼唤创新与担当,绝非简单的“走过场”。那些看似“轻松”的任务,如“搞搞卫生、带带孩子”,虽有其必要性,但远不能触及乡村深层次的发展需求。真正的问题在于如何激活乡村内在动力,如何在巩固脱贫成果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这需要驻村干部具备前瞻性的思考与勇于探索的精神,而非安于现状、得过且过。
再者,乡村振兴是检验干部能力和情怀的试金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这要求驻村干部不仅要有专业的知识技能,更要有一颗扎根乡土、服务群众的心。唯有如此,才能克服“逃离”心理,真正融入乡村,与村民共谋发展,共享成果。
破解“镀金心态”,需从制度与人文双维度入手。制度上,应优化选派机制,确保人岗相适,同时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让真干实干者得到应有的认可与回报,对“挂名驻村”“镀金在先”行为零容忍。人文层面,加强驻村干部的教育培训,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更要培养其责任感与使命感,唤醒他们内心深处对乡村振兴事业的认同与热爱。
乡村振兴不是一场秀,不能成为个人简历上的点缀。它是国家的承诺,是民族的希望,是关乎亿万农民福祉的历史性工程。每一位驻村干部都应成为这场伟大征程中的积极参与者与推动者,以实际行动诠释忠诚与担当,让“镀金心态”无处遁形,让乡村振兴之路坚实而光明。
(作者:黄思成,媒体人)
上一篇:
下一篇:
“就业”
上一篇:
下一篇:
“就业”
分享: